林汉有钱,他虽然身在奉天,书却通过手下渠道在全国各个大学以赠送的方式免费发放,很快就引起了轰动。国内许多大学都对他发出了邀请前往演讲,只是林汉为了奉天大学里的学生,不想脱身。
在林汉看来,奉天银行的黄金,他是无法保住的,但奉天大学里的学生,却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一旦九一八爆发,这些学生全成了失去家园的“流亡者”,无论是让他们落入日本人手中或者在国内流亡,都是最大的浪费。但是如果能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控制在自己手中,那就是自己将来举事时最珍贵的人才基础。
来到奉天后的二十多天时间里,林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奉天大学,和学校里的学生厮混在一起。至于奉天城外日军的动向,自有汉娜和她带来的德国人去注意。这些日子,汉娜是望穿秋水地在盼着柳条湖炸药一响,她好带人去抢奉天银行。而林汉则好整以瑕地在学校里当“先生”,一边借着对学生讲述西方各强国崛起的历史过程夹带他的各种私货,一边留意着学生中各种人材。
林汉除了讲课外,还大把地捐钱助学,各方讨好,所以在校内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都很欢迎他这个年龄刚过三十的“海归”。游走在校园里时,林汉使用的是自己前世的面孔。穿越前,林汉刚刚过了三十二岁的生日。在他回国之前,林汉通过关系,让基尔大学的校长给他开了一张基尔大学的毕业证书,并伪造了一份在基尔大学就读的档案,给自己蒙上了一层“名校毕业生”的光环。
林汉在奉天大学里也不是孤身一人在行动,这段日子,吴少雨带着十几名南洋华侨的学生也来到了奉天,这些人是林汉这一年来精心培养的骨干。由于年纪相近,他们很快和大学里的学生融成一团。
当时间进入十月后,林汉在学生中的声望越来越高,久盼柳条湖的爆炸声不可得的汉娜,她的火气也越来越大。
但是,在十月八号这一天,随着一发二百四十毫米的榴弹落在北大营,一切都改变了。
该来的,终究会来,林汉的努力,只不过让九一八,推迟了二十天发生。
第34章 十月八日(1)
随着时间进入十月,奉天的气温逐渐开始转凉,汉娜心中的火气,却随着气温的降低不断升高。和她一样火气升高的,是策划了九一八的石原莞尔。
随着何应钦当上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统领常系人马,中国的政局开始明朗化。各方的军阀势力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愿意先当出头鸟挑战衰弱的常系。而英美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这时也联起手来,大开空头支票,在外交和宣传上给予何应钦“嘴炮”支持,有英美在背后背书,东京方面也无法诱使何应钦签下类似《二十一条》之类的条约,另一方面东北的张学良也是油盐不进,任日本特使怎么鼓动他就是按兵不动。
中国的形势开始朝日本人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急攻”的声音又渐渐大了起来,而这段时间,不甘心的石原莞尔在奉天城外的关东军驻军中不停地游说串联下,“独走”之风再起。
但真正点燃战争导火索的人,不是石原莞尔,而是汉娜。
1931年十月六日凌晨,奉天的一间货仓突然发生大火,烧毁了一大堆物资。该货仓隶属于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仓库老板和几名日系职员,在大火中身亡。事后清理现场时,从尸体上发现了刀伤的痕迹。
而做这一切的人,正是汉娜指使的党卫军特种兵。
既然“九一八”不肯“按时而至”,那就制造新的借口给日本人送去,让他们发动新的九一八,而这一切都是瞒着林汉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