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遭遇战,急进中的红军同样也是处于行军状态,但是一方拥有数量的绝对优势,更是连打胜仗后,士气如虹,另一方却是仓皇逃窜,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触之下,顾祝同手下的这一半师直接当场崩溃,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被红军轻松击溃。唯一的问题是,由于战斗是在野战中进行,这个崩溃的一个半师散得到处都是,事后红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象抓猪一般地将大部分溃兵抓回,总算没有再闹出一万多人比一万多头猪好抓的笑话。

至于顾祝同本人,在溃败中趁着夜色逃到长江边,遇到了当地的一户渔户,他用腰间绑的金条贿赂了渔民之后,于天明之时,乘着渔船渡过长江,仅以身免。

此战过后,出了无数昏招的顾祝同被红军称为草包司令,而南京方面有尖酸者编了一个笑话嘲笑仅以身免的光杆司令顾祝同。

问:“南京政府的十万大军在长江以南被江水所阻,几乎全军覆没,为什么顾祝同司令官能轻松游过长江逃掉呢?”

答:“因为顾祝同司令是那十万大军中最大的草包!”

总司令一去,余下的鄂州和黄石,很快也是红军的囊中之物。到九月十日,武昌、鄂州、黄石、咸宁四地先后落入红军之手,而在同一天,南昌守军,号称“铁壁马崑”的马司令,宣布“起义”,全军一枪不发地向红军投降。

红军的秋季攻势才进行了十天,南京国民政府就丢掉了整个湖南,小半个湖北,南京国民政府在长江中游的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唯一保住的九江市,现在也不过是围棋中的死眼,随时都会被蜂拥而来的数十万红军淹没。

第130章 九江战役

1934年九月十日这一天,随着黄石守军的投降和南昌号守军的“起义”,南京国民政府在江西省控制的地盘,现在只剩下九江周边顺长江而下的一小片区域。长江以南距离九江最近的炮党控制区是位于安徽的军事重镇安庆。陈诚倒是在这里驻扎了重兵。

九江原有守军五个师,三万人,不过五个师成份复杂,都是前任委员长何应钦的部下,并不太受现任宋委员长的待见。八月份红军对九江做出“挤压攻势”时,宋子文迫于长江航道被截断的压力,这才汉阳汉口和安庆各调了三个师入驻协防。

这六个师一左一右分别布置在九江两翼,左翼的三个师安置在九江和黄石之间,由顾祝同统筹指挥,右翼的三个师是俞济时、薛岳、孙元良各统率一个师,配合原有的九江五个师,负责九江和安庆之间的联系,总指挥是刘峙。兵力上看,从九江到安庆这一线,总共安排有八师主力,这还不算长江重镇安庆的守军。

这一布置看似无可厚非,可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山头主义横行,相互间的配合做战从来都是极为糟糕的,这一个问题无是哪个位面都没有解决。而在这个被穿越者林汉严重扭曲的位面,宋子文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对手下的这些师长、军长、司令的控制力就更是糟糕。名义上宋子文和陈诚、顾祝同、刘峙为首的黄浦江浙派达成了同盟,但实际上这种同盟的密实度,由于其威望不足,远不如常凯申时代常凯申对这些实权派的控制力强。

也因为明白这一点,1933年后宋子文在英、美、德各国政府的支援下开始训练新军,重整武备时,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练属于自己的“宋家军”。这一年半来,他自己一口气连搞了三个所谓的“税警团”,名为团,实际上却是以“师”为级别配制的。只是这三个装备最好的师被他视为命根子放在老窝看家,一支都没有派出来。顶在前线的也都是顾祝同、刘峙、陈诚这三家的部队。

沿长江一线布开的十一个月师,表面上互为犄角,紧密联系,看似牢不可破,实际却是一个布满破洞的筛子。这十一个师名义上是归于顾祝同、刘峙、陈诚三家头领指挥,实际上十一个师各个师长都是各有想法,他们的顶头上司都不可能如臂使指地指挥他们。

九月份两家全面开战时,在江西,即使不算南昌号的守军,南京国民政府在这里的总兵力这时也有十二万人之多。如果再加上安徽安庆方面的军队,更是足足超过了十六万人。

而红军方面,由于部分主力被调去湖南和湖北围歼何键和顾祝在武昌一线的部队,在九月十一日前,整个江西的红军主力也只有十一万人。数量上其实是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