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了长江中段航道的南方红军,挟“上游”之地理优势,借船顺流而下,可以轻松地攻击沿江任何一座城市。

在这样的情况下,扼守长江咽咽喉的江阴要塞,就成了红军的眼中钉。

南京国民政府驻扎在江阴锚地的宁海号巡洋舰,虽然火力强大,但接收了大批飞机的红军并不畏惧这条战舰,而且红军也有了令其丧尽战力的方案。真正让红军头痛的,是安装在江阴要塞上的数座炮台,数十门要塞炮。

自从1932年之后,江阴要塞区就开始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卫戍布防的重点。1932年,要塞司令改为原武汉卫戍总部参谋处处长、炮兵宿将谢寒将军。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红军的战争不断地失利,江阴要塞的防卫力量,却不断地得到增强。1933年后,在德国工程师的帮忙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江阴要塞工程处,整修江阴要塞工事,并修筑江阴到巫山4条军用支线。全长50公里,大小桥梁10余座,涵洞百余个。

江阴要塞原编制有黄山炮台(228毫米榴弹炮2门、203毫米榴弹炮1门、150毫米榴弹炮2门)、东山炮台(英造317毫米榴弹炮1门、205毫米榴炮2门)、西山炮台(377毫米榴弹炮1门、305毫米榴弹炮2门)、鹅山炮台(228毫米榴弹炮1门、303毫米榴弹炮1门)、萧山炮台(德造120毫米榴弹炮2门)等五个炮台以及工兵连、通信连、守备营,共拥有150毫米以上重型榴弹炮19门。1932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又从德国进口了不少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布置在此地。

从1933年起,南方红军开始暗中对要塞守军进行渗透。但是由于前期王明时代错误政策的伤害,白区地下党透渗工作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一直到1934年,渗透工作才有所起色。数名“能干且又会做人”地下党成员渗透进要塞内部,担任东山炮台的守备连长等中下级军官的职务。

1934年九月的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再次惨败。军事上的连续失败导致了炮党这个组织思想上的提前“认输”。要塞的守军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南方红军要做通守军的思想工作,也比从前轻松了许多。

深知“强攻不如收买”道理的林汉,同样也极为重视江阴要塞。他一口气掏出了一百万正版美元的预算交给红军做为“活动经费”。

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败,加上白银法案被美国人后背又捅了一刀,1935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上已经破产。为了应付不断攀升的军费,南京国民政府在废除银本位的同时,疯狂地“滥发钞票”以掠夺民间的财富,造成的恶果是导至法币的最后一点信用度完全崩溃。

此时的法币的贬值速度,虽然比不上历史上1949年时,100法币连一粒米都买不到的贱价,但也绝对不好到哪儿去。其贬值的速度已让红军印制法币的行为变得无利可图,最后红军“被迫”停止了“亏本的”伪币战争——这也算是南京国民政府用另一种方式“打赢”了这场货币战争吧。

炮党控制区的五省,如今最受欢迎的“国产货币”,不是法币,而是从江西、福建、两湖地区流入的“边区票”,俗称“红票”——因为边区币使用的是以粉红色的印刷格调而得名。

法币的急剧贬值,让南京国民政府手中的暴力机器也同样深受其害。不多的美元外汇硬通货贮备全被用去购买军火等战争急需物资,能发给中下层士兵的军饷,这时也只是草纸一般的法币了。

一时间,怨声载道四起,江阴守军、江阴舰队也毫不例外。

江阴舰队还好,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孔详熙想到一旦战事不妙,自己还指望江阴舰队的军舰帮忙“托运”家中的私财,多有照顾,每月提供部分硬通货币充当军饷,倒是压制住了不满的声音,但江阴要塞这个不会跑的“不沉战舰”,却被人疏忽了。

从1935年起,江阴要塞的守军士兵,每月发饷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飞快地跑向商店,将手中钞票用最快的速度用掉。那种“走过马路两三条,米价也会跳三跳”的场面,终于在1935年提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