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润石主席的眼里,为了全局大战略,就算是上海这个全中国最箐华的地区,也是可以放弃的。他的想法比林汉更有魄力,如果有必要,那就是放弃一大片土地,让英日干涉军散开来,然后腾出空间一口一口地耗掉他们,哪怕是将江浙两省全部打烂都可以——和他的想法相比,林汉只想打烂上海的设想,反而显得更小家子气了。

当然,李润石主席的这份设想,是建立在上海周边舰炮射程外的战斗对红军不利。英日联手,派出更多的军队入侵中国,这种情况最恶劣的前提下。

不过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英国政府除非发了疯,不顾欧洲正在强势崛起的德国的威胁,将海量的军队不断地投进中国这个泥潭来。否则就目前这点人马,洒在江浙两省,也不过是洒胡椒粉一般。

七月三十一日这一天,江浙这一带的天气受到南方吹往广东方向的台风影响,上海周边地区普遍雷雨不断,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地的空军无法出动。

虽然气候恶劣,但是日本侵略军却还是趁着恶劣的天气在长江口南边的沿海地区强行登陆。

为了此次行动,日本人准备了数艘即将送进拆船厂拆毁的旧船,搭载满步兵和轻装备,在海上舰炮的掩护下,在上海市东部靠海的滨海镇一带强行冲滩登陆。

恶劣的气候是极好的掩护,冲滩部队免去了遭受空袭的威胁,四艘经过特殊改装,减轻重量,提高了浮力的几百吨级别的货轮,利用涨潮的机会冲到离海岸线极近的位置抢滩成功。

日本人抢滩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半,正是当地海水水位最高的时期。四艘抢滩的货轮硬塞了两千名鬼子兵,乘船开足马力一举冲滩成功,将船搁浅在距陆地海岸线只有几十米远的海滩上。而在同一时期,一直游戈在外海的英日联合舰队,开始用舰炮猛地轰击红军建造在海岸线边上的伪装阵地。

和舟山岛发生过的事情相同,红军从一开始就从没打算过要在英日海军舰炮的射程范围内和对手的登陆部队强拼。设置在海岸线边上的防护阵地,大部分都是用来扰人眼球吸引炮火的伪装。在英日舰队炮火最强的第一线,他们只在那儿拥有反斜面不惧舰炮的安全地形地带布置了少许前线观察哨。

在打掉了上万发炮弹后,日本人的抢滩部队,以无伤的代价占领了滨海镇一带的滩头,下午七点,他们更进入了看似毫无防备的滨海镇。

滨海镇里,此时已空无一人。

比起英国人在舟山岛上大大咧咧,结果一头栽进红军给他们精心准备的地雷和定时炸弹陷阱里,在东北吃过抗联游击战苦头的日本人在滨海镇一带还算谨慎。在前期进镇的部队不断地触雷遭受人员伤亡后,日本人并没有鲁莽地进入镇内的民居居住,而是在镇外扎营。上海地区毕竟不比舟山是个孤立的小岛,红军可以事前疯狂地在岛上埋雷,镇内的人员都是这两天才临时撤离,加上周边是人口密集区,布雷时也更要慎重。

在取得了前进据点后,日本人在海上的部队开始通过小船冒险将更多的军队转移到岸上来,只是由于缺少合适的港口,人员和物资的卸载非常地缓慢,一个晚上过去,也不过运了两千人和少量的轻型火炮上岸。

按日本人的设想,这些前期登陆部队将北进数公里,抵达长江边上,然后顺着长江逆流攻击,破坏沿岸的岸防炮台,夺取适合船只卸载的港口。

日本人虽然吃了红军空军的苦头,但是他们在心里仍然不愿意接受红军是一支拥有强大作战意志军队的现实,仍然固执地把第一次干涉的失败推到“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的头上。关东军在东北一万多人追着二十几万东北军打的“奇迹”仍然强烈地影响着陆军的“马鹿”们,他们妄想能在上海再次复制一次东北奇迹。

从七月三十一日下午到八月一日凌晨,日本人在滨海镇这一带的遭遇,就和英国人在舟山的遭遇很类似:开始时十分地顺利,进入内陆城镇后,部队开始受到冷枪冷炮的不断袭击,然后就是无处不在地雷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