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国政府在电报来往了两天,被迫痛苦无比地做出了最不情愿的选择:对苏、德两家同时宣战。英法现在是不得不战,因为苏德两家看似同穿一条裤子一起瓜分波兰的作法,已经让英法明白,如果再这样绥靖下去,自己在欧洲的“盟友”,只会一个一个地被两家一口一口地吃掉,他们已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了。

波兰战役时,英、法两国在西线的表现被称为“静坐战争”。但实际上两家也并非无所事事,倒也曾努力地从西线向德国发动过牵制攻击,只是在西线的“齐格菲防线”受到了阻碍后,就又很快地缩了回去,然后几十万大军就一起坐在了马齐诺防线“观战”。由于苏德两家进攻的速度太快,波兰败亡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由于总动员的滞后性,到波兰败亡时,英法联军在西线集结的兵力也严重不足,其几十万大军的“静坐”也没有多坐几天波兰战役就结束了。

待波兰战役结束后,苏德两军“和平”会师,聚会联欢的消息传来,一想到苏德联盟的可怕阴影,想到两国加起来是他们两倍以上的兵源人口优势,英法两国的联军哪有勇气爬出马其诺防线,象一战一样打一场类似凡尔登战役般的消耗战?

1939年十月之后,德国西线象历史上一般,地面上陷入了平静的“静坐战争”。而在东线,苏德两家按照《列宁格勒协议》商定好的那般,瓜分了波兰的地盘,然后双方根据协议将主力部队逐步地撤离波兰,只保留了维持当地秩序用的“治安部队”。

1939年的冬天,苏德两家都干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在波兰拆工厂,让这个国家去工业化。此外就是互设观察员,互相在边境线上撤军,以减少彼此的“不安全感”。到目前为止,双方都尽可能地保持“友好”的姿态。

德国的东线稳定下来了,但西线却并不平静。地面上的双方陆军虽然玩起了观望战争,静坐战争,但双方的空军在天上,却象历史上一般实打实地开战交火。替代bf109成为德国空军主力的战斗力是he112战斗机,其性能已在英法两国的相对落后的飓风战斗机和法国的歪脖战斗机b150战斗机之上。

为了“加强”苏德联盟的“稳定性”,在林汉的建议下,斯大林也派出苏联空军加入了西线的空战,这些苏联空军飞行员驾驶的都是德国造的he112战斗机。和历史上相比,德国不但陆军更强了,就连空军也因为得到了苏联空军的相助,也拥有了更多的飞行员。

在武器产能方面,历史上德国军工生产动员能力极糟糕,除了自己糟糕的组织动员能力外,矿产资源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不过,根据《列宁格勒协议》的要求,在开战后的最初几个月,苏联还是依照协议,供应了德国大量的矿产资源。而这个位面的德国,在战前也已在国内完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贮备和石油贮备,短期内军工产能还是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总动员生产。

谈起军工产量,很多人总是不自觉拿德国坦克生产的问题套用到飞机身上,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看法。

二战时一架战斗机的制造工时和消耗的原材料,远低于一辆坦克。而二战时的德国,从1939年到1945年,从来都不缺少飞机,他们缺少的仅仅只是飞行员而已。即使是在盟军打到家门口的1945年,德国空军面临的问题也只是缺油,以及飞行员被“海量”的飞机“淹没”的问题。飞机产能不足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在德国空军身上发生过。

而苏联方面所以如此“热情”地派出飞行员参予西线的空战,除了要加强所谓“苏德”友好的联系外,另一个因素也是斯大林想尽早地让苏联空军参予到现代空战中,以防闭门造车造成空军发展的“脱节”。而汉娜所以接受苏联空军的相助,除了可以借此要求增大苏联对德国的矿物出口份额外,也是为了向苏联“显示”实力,让苏联人看到苏德间武器的“代差”后,至少在1941年前老实一点,别做小动作。

历史上苏联红军要到1940年后,才开始进入1000马力时代,而要到1941年,开始装备性能和德国战斗机接近米格3和雅克i战斗机。而在1941年前,他们的空军都还在大量装备落后的i16战斗机,这个位面的苏联红军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斯大林,虽然对扩张很热心,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小心的人。他对德国的态度,更多的是谨慎和防备。后世一直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斯大林在1944年前最大遗憾之一就是不能和希特勒一起瓜分世界,双方反而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大战。这个位面的德国比历史上更强,虽然双方现在成了“盟友”,又有中国朋友一旁勾通支持“苏德友好”,但德国给苏联的压力却比历史上更大。

为了加深“苏德”间的友好,经林汉游说,中国同志的提意,斯大林也派出空军加入西线的空战,一方面借此亲自体验德制战机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有想通过双方的“并肩”作战,加深彼此间的“友谊”的念头。

现在的苏德间关系十分地微妙,其实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两边心里都很想长期保持着这种互不开战的“和平”状态,又都害怕对方撕破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