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一月,沙恩正式编入德国海军序列开始服役。当时对外宣传上,德国海军声称其吨位为三万五千八百吨,装备九门406毫米主炮,最大速度三十二节,是一艘高速战列舰。

但全世界都不相信德国人的鬼话。

不到三万六千吨的吨位,还要装备九门十六英寸主炮,并且要跑出三十二节的高速,而且还要达到战列舰级别的装备防护厚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没有达到四万五千吨根本是不可能拿下来。

早在一九三七年,沙恩霍斯特号还在建造过程中时,英美等国就通过情报部门,得到了该舰大致的吨位数据。而就两艘沙恩级德舰体型来看,经验丰富的船舶设计师,只要瞧一眼他的照片,一下子就判断出他大致的标准吨位:约在四万吨左右。

但是,就算是四万吨的吨位,要跑出三十二节的极速,以三四十年代的海军技术,这样的战舰也只能按战巡的标准来建造。

虽然德国人“自称”两艘沙恩级是战列舰而不是战巡,但在英美眼中,这不过是德国人在“吹牛”。两艘沙恩级战列根本就是“伪装”成战列舰的战巡而已。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使用了更大口径主炮的胡德号,炮大而皮薄。

受此影响,英国海军认为两艘沙恩“战巡”最大的威胁只是他的速度,然后是他的火炮,也因此对建造中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省钱”和抢工期,海军部门的人认为十四英寸的主炮,就足以击穿沙恩级“战巡”的薄皮装甲,顶多只要将主炮增加为十二门即可。而为了能追上沙恩级战巡的三十二节的极速,皇家海军中一度有人提出将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也减薄装甲减重,进行“战巡化”建造,不过这份提案受到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强烈反对而被取消。丘吉尔的理由是皇家海军的敌人不止德国一家,为了两艘“德国战巡”而将新式战列舰“战巡化”简直是最愚蠢的作法。

此外这一提案流产的另一个原因却是成本问题,三十二节的极速,和三十节的极速,需要的动力相差极其巨大。

由于波阻的因素,船舶在速度的提升上,有好几道门槛,十八节的速度是一条门槛,二十四节是一道门槛,三十节是一道槛,超过三十节后,速度每提升一节,又是一道槛。这一道道的“门槛”之间,战舰的速度要想上升,需要增加的动力要求都是以几何级地要求在上升。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哪怕减薄装甲进行战巡化,要达到三十二节的高速,在动力系统上还要增加更多的锅炉,而一艘战舰的建造成本中,动力系统所占的比例是相当的高。一战之后的大英帝国,已不能象一战前玩海军军备竞赛时那般地奢侈阔气,国会议员一听说还要再增加建造成本,立刻就将头摇得象摇郎鼓大声叫“no”。

所以,一九三九年英德开战后,在沙恩两舰皇家海军眼中,沙恩姐妹舰是战巡而不是战列,他们忌讳他的是他的速度和可怕的十六英寸主炮。至于装甲方面,在皇家海军心中,现役的三艘战巡上的十五英寸的巨炮就足以击穿他们。在皇家海军的战巡舰长的眼中,这场海战被视为“三个鸡蛋拿着铁锤和同样拿着铁锤的两个鸡蛋在对砸”。

但是,英国人的判断完全错误。

两艘沙恩级战列舰的具体数据,除了总吨位上被德国人故意缩水少报外,其装甲厚度,最大速度都接近真实数据,一点水都没有注,反而是有意地少报了一些。

按英国人的船舶设计师推断的想法,即使使用了大比例的焊接手法减重,沙恩级战列舰要达到德国人宣称的装甲厚度和速度,同时还要适应大西洋恶劣的海况环境,该舰的吨位估计要在五万吨左右,四万吨级别的吨位达不到这个要求——至于象未来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四万五千吨的标准吨位就达到这个标准,却因为长宽比过大,适航性下降,舰体颠簸严重,导致火炮命中精度下降到“坑爹”的地步。(具体情况我前文谈过,历史上二战结束后依阿华级战列舰和英国的前卫号在大西洋上进行炮术演习时出丑的表演)

英国海军将一切都想到了,可惜他们独独没有想到的,是舰魂这种不科学的存在出现后,对造舰工艺带来的堪称“革命性”的变化。

龙骨一体化,确切地说,应用舰身一体化来称呼方才更加地适合。这项“魔幻技术”的出现,导致造舰时可以极大地减轻军舰龙骨等用于支撑舰体的“结构骨干”的重量,所有因为需要“铆接”增加的重量全部都被取消了,军舰的龙骨可造得更细更轻。光是因为这一项技术,德国战舰在“承重结构”上就可以“多”减重百分十以上的吨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