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雷达和电子技术方面,英国产品也是能和美国并驾齐驱不落下风的存在。
其实上到英美签定《大西洋宪章》前,英国的科技水平都是普遍高于美国,美国占优势的地方很少。
而美国可怕的地方则在于,其拥有将“高科技”转化为实质性的武器装备,同时以“海量”的产能爆发出来的工业实力。
《大西洋宪章》签定之后,英国人被迫将自己的家中牛黄狗宝,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全部向美国开放进行所谓的“技术交流交换”。从资金到技术都得到了大补的美国,仗着国力的优势,方才大踏步的追赶上来。
而这个位面,由于英国海军在前期败得太惨。类似于《大西洋宪章》后英美“技术交换”的局面,在丘吉尔战争中第二次访美之后,被提前了。被德国逼得走投无路的英国人,被被迫将家中上百年的积累,无论是财富还是技术,敞开了和美国进行“交流”。
1940年二月三日,经过十余天的谈判,丘吉尔在华盛顿和美国总统加纳,签署了一份名为《英美华盛顿协议》的协议。
协议的内容,无非就是另一个位面罗斯福对丘吉尔“打劫”的翻版,只是其提前一年多开始。
协议的内容包含:英国用其在北美地区的一堆小岛,换得了美国手上共计五十艘老式驱逐舰——他们中最年青的,其舰龄也高达十八岁。比起日本人“扔”给英国人的那批古董,美国人的宰起人来同样更狠。
同时英国同意对美国全面开放其殖民地市场,以书面协议的方式承诺在战后允许东南亚地区“独立自治”,实行美国人一贯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
印度方面,英国同意对美国开放市场,实行美国人主张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大批的美国商品得以涌入印度。
而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人得到购买美国人出售两艘内华达级战列舰的“许可”。
总而言之,丘吉尔在华盛顿,是遭遇了加纳总统赤裸裸的抢劫。在这过程中,若不是其“日本盟友”也渗和了一脚,露出想要出售战列舰给英国的欲望,美国人的要价会更高。
起初美国人本想是将更加老旧的弗罗里达和怀俄明级,安装305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强卖给英国人狂宰凯子的,正是因为日本人从中插了一脚,才被迫提高了外销战列舰的“品级”。
为了安抚日本人,不让日本在这场美国对“日落帝国”的抢劫中捣蛋,美国方面私下给了日本三亿美元的低息商业贷款以阻止其在这笔交易中“搅屎”。
日本方面本来也没想真的将战列舰卖给英国人,对于这种短期内削弱美国海军的行为心理上是乐见其成。只是天皇听了李华梅的建议,装作“英日”友好的架势过来唬人,既成功地交好了英国人,也意外地得到了一大笔美国的贷款,令国内军备的速度得以加快。
此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意识到,太西洋西边的那个“矮子小国”,内心里已动了异样的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