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时,新式的zii型驱逐舰开始铺设骨,其是在zi型的基础上进行放大和改良,标准吨位一口气增加到两千四百吨,主炮口径恢复为五门,火力布局和z1早期型相似,但重心问题改善了,而航行稳定性和航程都大大提高,动力系统也进行了改进。由于使用了穿浪式的大前倾式舰首,该舰极适应大西洋恶劣的海况。最初造好的四舰海试过后汉娜非常地满意,该型驱逐舰德国海军随后一气下了足足有十六艘的订单,其编号从z9一直排到了z24。
而1936年,新式的ziii型驱逐舰也开始建造,这个型号的驱逐舰则是防空型驱逐舰。该型结构布局和zii型相差无几,只是再次将后主炮去除一门,换成双联的40毫米的博福斯高炮。该型号的驱逐舰德国海军开出了十二艘的订单,编号排到z36,到1939年开战时已全部建好股役。汉娜带到纳尔维克的海军中,大多数是以这两个型号的驱逐舰为主。
而ziv型驱逐舰是德国海军走驱逐舰大型化路线,吨位继续膨胀的产物。该舰标准吨位一口气增加到了两千八百吨。其主力武器除了鱼雷外,还安装了5门155毫米50倍径火炮,其中前主炮是双联炮塔,其余3门炮分装在3个单联炮塔中。但同样的,因为重心过大的问题,航试时摇摆严重——主要是前主炮双联装设计过于地笨重。
所以只造好第一艘下水后,余下的就放弃了这个设计。后续舰型取消了过度笨重的双联炮塔,全部改为四座单联装155毫米炮以降低重心。
这个型号德国海军战前计划建造八艘,编号排到了z44,战争爆发时这个型号的驱逐舰已造好六艘服役,到1940年二月时,余下的两艘也已完成。
和历史同期相比,德国海军1934年后新下水的驱逐舰数量上要多了十四艘左右。林汉现在寄灵的,就是刚刚下水服役还不到半个月的编号为z44的驱逐舰。
跟着林汉进入纳尔维克水道的,皆是iv驱逐舰,这也是目前德国海军现役驱逐舰中火力最为强大的型号。
这四艘驱逐舰在林汉的引导下,避过英国人布下的水雷阵,趁黑进入纳尔维克水道。而英国人事先布在水道两侧的炮台、炮兵阵地、隐蔽的陆基鱼雷发射器,早在他们进入之前,就被沙恩姐妹舰上的406毫米主炮打出的爆破弹一一摧毁。
四艘iv型驱逐舰如入无人之境般,一路顺顺畅畅地涌进水道,其间也不停地发炮,摧毁战列舰炮够不着的死角位置幸存的英军的火力观察哨,隐藏的小型鱼雷艇之类的小目标。在林汉的感知力的范围内,这些自以为藏得很好的“小目标”根本就无所遁形。
在纳尔维克弯曲的水道里,四舰一气前进了二十多公里这才停了下来,然后在某个较宽的水湾里拉成一线,四舰驱逐舰上共十六门155毫米的舰炮一齐转向东北方向。
十余秒后,那座雷达站附近,正在观看远方炮击的英国士兵,突然听到了极刺耳的尖啸声正撕破夜空向他们迅速逼近。
“这是什么声音?是炮击!”
被尖耳的尖啸刺激了的乔克中尉,本能地趴在了地上,从声音上判断,他听出这是六英寸左右炮弹破空的声音。
纳尔维克地区交通很不方便,这座雷达最初设在这里纯是因为“贪图方便”。当时皇家海军还拥有挪威海的绝对制海权,架设雷达时英国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国军舰会有胆量如此地深入纳尔维克水道对其展开炮击。
他所在的这座雷达站的位置,距离水道只有十五公里远,恰好在德国驱逐舰的打击范围内。
趴在地上的乔克中尉,感觉到大地在剧烈地震动着,他的耳膜早就被不断地响起的轰鸣震得失去了听力。乔克中尉看到一团团巨大的火光不断地在雷站附近绽放。大概有十余门六英寸(大约相当于152毫米)左右的舰炮在朝这座雷达站开火。起初这些火炮瞄准方位偏离得较大,误差超过了三百米,但是对方的炮手象长了眼睛知道这儿的落点似的,第一波炮弹落下后不久,修正了射角之后炮弹就已将落点修正到了不足五十米的误差范围,而到了第三波炮击时,炸起的火光已将雷达站完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