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地机来了!”

有人尖叫了一起,伴随着嗡嗡的螺旋浆声,默菲车长看到东北方向低空飞来了一片黑点,那些黑色的身影是他这半个月来再熟悉不过的hs129反坦克强击机。

hs129在1935年时在中国战场初次登场,表现极为出色抢眼。战后这款强击机继续进行改进升级,到1940年时,出现在法国战场上的hs129,比起初次登陆中国战场的原型,最大的改变就是升级成了两台850马力的风冷发动机,此外另一个改变,就是根据作战任务不同,德国人开发出了多种配套的武器组件,可以根据战斗目标的不同而临时更换。

比起1939年十月才匆忙动员开战的英法联军,德国人最大的优势战争准备极其充份,从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潜力全部发挥了出来。

趴在路边的一个炸弹坑里,看着从头上低空飞过的hs129,默菲又是讨厌又是羡慕。

“要是我们也有这样的强击机就好了。”

西欧的陆地战斗打响后,法国装甲兵最害怕的对手有两位。

一位是德国的三号坦克,他们的75毫米四十二倍的坦克炮,可以在六百米内里轻易地撕开任何一款英法坦克的装甲,哪怕装甲最厚的玛蒂尔德ii型坦克或法国的b2坦克,都无法抵挡他们在六百米内“轻轻”地一击。而英法联军的坦克,无论是英国坦克的2磅炮(大约四十毫米)或法军的47毫米坦克炮,哪怕抵近到一百米的距离,都很难击穿3号坦克的60毫米厚60度倾角的正面装甲,只有从侧面或背后攻击才有可能。

在比利时战场上,英法联军的坦克部队和德国b集团军的坦克集群几次交手,都在这款二十五吨级的3号坦克面前吃了大亏。(省得有人看书不认真忘记了前面的剧情,再说明一下,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影响,德国人没有同时开发15吨的3号坦克和20吨的4号坦克,而是直接开发22吨级的坦克,然后升级成25吨级别,由于只开发一个级别,所以排序前进了一位,由四号变成了三号)。

三号坦克可以说是将攻击、防御、机动性坦克最重要的三围指标完美的融为一体。西欧陆地战争一打响,和他们正面对抗的英法坦克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而现役的英法两国的反坦克炮,此时不是40毫米左右的两磅炮,就是28毫米这种更坑爹的小口径(这是法国的步兵用反坦克炮),在三号坦克面前全成了“敲门环”。

而德军中另一款令英法陆军惧怕不已的武器,就是这种两发动机的hs129。

hs129机腹上挂的40毫米的反坦克航炮,是为了对付未来东线的t34狂潮而准备的,用来打西线的英法坦克本就有些大材小用了。三月份的挪威战役结束时,德军在挪威缴获了一批英国的玛蒂尔德ii型坦克。身为穿越者的林汉和汉娜,知道它是未来半年里英法两国能拿得出来的防御最强的坦克了。送回德国本土进行测试时,军方发现这款坦克正面装甲虽然极厚,但顶部装甲较薄,哪怕是装在机头威力较弱的k103机炮,使用特制的钨芯穿甲弹头后,对其也有极佳的打击效果。

西线战斗爆发时,出于保守的想法,最初这款反坦克强击机机腹上是吊挂着一门40毫米的反坦克炮,威力过盛的他们打起英法坦克更是“火力过剩”,基本都是“一发入魂”。而几天的实战过后,德国人发现旧式的k103的30毫米航空机炮,即使不用昂贵的钨芯弹头,使用普通金属弹头攻顶时对英法坦克也有很好的作战效果后,终于决定暂时将40毫米反坦克航炮拆除减重。

减重之后的hs129速度增加了三十公里,其在对地攻击后能更快地撤离危机四伏的战场。几乎所有在法国上空呼啸的hs129都拆除了腹部挂载的40毫米反坦克炮,换之以六发60毫米的航空火箭弹或挂上一枚250公斤重的炸弹。

今天针对法国第三坦克师的攻击时,hs129就是这样的配制。hs129从头顶飞过时,对于默菲这样趴在弹坑里躲避空袭的“步兵”不屑一顾,对着他那辆冒着黑烟受伤的坦克也没有兴趣。他们只顾追击着那些还能行动的坦克。

此时的法国第三坦克师,还没有从遭受第二次空袭中回过劲来,紧接着就遭遇了第三次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