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的殖民者降临印度这块土地。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建立葡属印度。而后法国人也跟进,建立了法属印度。

而最后一任殖民者,就是现在大不列颠帝国。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英国为了维护在印度的统治,有意地将印度切割得非常地“碎”。他们在英属印度建立超过550个土邦。通过控制上层,挑拔土邦之间,宗教之间相矛盾的方式,对这里进行殖民统治。

在英国人进入之前,印度(指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锡金)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国家。即使英国人统治了这里,英属印度也不过是一个近千个土邦组成的混和体。

这些各自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土邦,在英国统治者的干涉下,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实际上各土邦中懂英语的只是少数人,甚至基本存在所谓的“高种姓”之中。而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则依旧使用着各地的方言土语,语言不通是印度的首要难题。

解放军占领了东北印度五大土邦之后,帮助印共在这里建立政权时,方才发现印度的情况比预想中要复杂得多。

首先,印度人的奴性,远胜中国,更胜过欧洲的那些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年前就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日子过不下去,就干统治者他女良更是被民众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太平时代,皇帝或许是高高在上,但日子一旦过不下去走投无路了,那就是遍地都是“两个人”(陈胜吴广),造反成功后杀皇帝全家。

清末,哪怕中国在蛮清的两百余的愚民统治下,但反抗的思想火花从来没有熄灭过。到了辛亥揭杆而起,五四时更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大解放的浪潮。

但印度没有这种传统。几千年奇葩的印度教“修来生”思想的洗脑下,绝大部分的印度人都认为只要今生多吃苦,来生就能投个好胎。

其次就是印度持续了数千年,奇葩无比的种姓制度。

第三,印共就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织,虽然名义上都叫印度共产党,但实际上组织成份组织成份极其复杂,派别极多,名义上虽然归最早的负责人罗易(这是印度共产党的创造始人)指导,但其对印共各地方组织的控制力度,远不能中苏两家相比。印共自己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也几乎是零。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多。一是印度虽然不断地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打击,但远不能和中国、苏联革命时面临的严酷形势相比。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的环境最磨炼人,两万五千里长征加八年艰苦的敌后抗战,方才煅炼出了后世那支无敌的铁军。相对于中苏革命历程的艰辛,印共自1920年成立后,在印度一直待到1934年才被英国殖民者宣布为非法。1935年中国事变后,英国殖民当局加大了对印共的打击力度。但是英国政府对英属印度的控制程度并不高,打击力度也很有限,仅能抑制其在表面上的公开活动。

某个和印共打过交道的中方交涉如是向首都方面报告道:“过于宽松的生存环境,令印共这个组织象个松散的小资产阶级俱乐部,和第二国际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小布尔乔亚(即小资产阶级份子),社民党没啥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