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面1941年得到了德国人转移的三号坦克全套生产线和生产图纸,前后大概生产六百多辆三号坦克。不过中方生产的三号坦克是以适合中国南方的烂水田,这些坦克大都布置在新收复的安南省和大理省。

为适应两地糟糕的烂水田地形,在量产时对履带和传动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履带宽度提升到45毫米。

除了充当坦克使用外,一年战争结束后,德国陆军将大量战争中受损回厂返修的早期型的三号坦克炮塔拆除,利用底盘加装火炮,改装成自走榴弹炮。而拆除的炮塔,则被安放在东线防御苏联装甲集群的筑垒要塞的地上泥炮孰上充当转动炮塔。这些地面转动炮塔,在其顶部加装了三十毫米厚的附加装甲板以防御大角度落下的炮塔。

四号豹式坦克

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克,是汉娜在完成了三号坦克开发后,重点开发的项目,其目标是为了应付未来的t34危机。

不过由于e战车计划的出现,加上德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的进步,这款坦克最后成了过渡产品,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其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志。

1941年一月,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的四号坦克的样车,在巴伐利亚的坦克试验场开始测试。

从一开始,这款坦克的设计思路,就全面抄袭了后世苏联的t54坦克,可以视为是缩水版的t54。

虽然机动、火力、防御三项指标看上去都很不错,由于严重抄袭了苏联坦克设计理念,装备部队后被装甲兵垢病不少。

主要原因是一是车身过矮,人机工程不佳,对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其次是炮弹偏少,仅有四十二发,只能说正好够用。(注:历史上虎式坦克炮弹87发,黑豹也在80发左右)

四号坦克于1942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其间不断地改进,型号编号变化很快,前面三种型号只是在完善坦克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组上进行小修小改。

四号坦克在生产到c型的五百辆之后,很快出现了大改型的d系列。

d型之后则是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c型相比,d型不再过度压缩车高,车身高度提高了十厘米,达到253米(注t54车高24米)车内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人机环境有所改善,加装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炮塔转动使用先进的电转动手动混和,备弹数量增加到四十八发,主炮炮管长度也增加到56倍,承重系统也进行了调整以适合增加的车重,这时其车重已增加到三十八吨。

其最大的改进,在于乘员数量的改变。

二战期间的坦克普遍配制是5个人,即车长、驾驶员、通讯员、炮手、填装手,这也是作战效率最高的配制。而二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是车长(兼职通讯员)、炮手、驾驶员、装填手,四人车组。例如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坦克和其苏联原型t5455,美制的48,英国的百人队长,都是四人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