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和司马道子侍奉在榻前,亲自奉汤送药,日夜不敢离开半步。
很快,建康城中就传出琅琊王世子至孝之言。同样作为司马昱的儿子,司马道子却被直接忽略了。
年幼的孩童似懵懂无知,在人前没有任何出格表现。仅有保母和心腹婢仆知晓,得知消息当日,司马道子关起房门,发了好大一阵脾气,玉器碎裂满地。
司马昱不露面也不见旧友,摆出一副哀泣架势,并非是中途改变主意,决定和桓大司马作对,而是在为今后铺路
他不是傻子,反而相当睿智。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世人知道,他并无称帝的野心,之所以被推上皇位,实在是迫不得已。
要想坐稳皇位,争取民心,戏必须演得真实,过程绝不能省略。
想当年曹丕和司马昭接受禅位,也是要走个过场,略微谦虚推辞一番。遑论是空有政治资本,手中没有半点兵权的司马昱。
当然,没人把这种推辞当真。
不然的话,十有八九是推出去砍头挂旗杆的命。
所谓送佛送到西,既然想从司马昱手里得到禅位诏书,桓温不介意给足他面子。
太和五年十二月庚子,桓大司马依循古制,备下天子法驾,率同百官前往青溪里,群聚于琅琊王府前,伏身行大礼,恭迎司马昱入台城。
动静闹得极大,秦淮河南岸聚满闻讯而来的百姓,均是翘首观望,议论纷纷。
北岸却是空空荡荡。
士族家主和有官位的郎君前往迎接新君,家中女眷事先得到吩咐,都是关门闭户,无一人乘车出门,以防“惊”到圣驾。
事关重大,最活泼的小娘子也知晓深浅,不会违背父兄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