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

崇祯三年正月初八,迁安城破。潮水一般的后金大军杀进城内,又是一个人间地狱诞生。挥师东进的黄台吉,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意气风发。两个坏消息,使得他的好心情蒙上了一丝阴影。一个是多铎前些日子汇报的消息,一股以火枪为主的明军打败了一个牛录,损失百余后金勇士。另外一个坏消息,来自豪格。镶红旗一个甲喇,遭遇一股人数相当的明军,竟然被打的惨败。豪格没有必要为岳托遮掩,所以说的是实话。

加起来这就是两个牛录折进去了,要说黄台吉不心疼,那都是假的。后金才多少个牛录?区区两仗打下来,就损失如此之大。而且从两边的汇报看,遭遇的是同一支明军。这是哪里冒出来的明军?身穿绿色服装,没有盔甲长矛,战马也很少。就凭着火器,打的后金勇士大败而回,这事情当时豪格汇报的时候,可没人相信。黄台吉嘴上也说荒唐,心里却是相信的。大明朝地大物博,人才辈出,谁知道哪里就冒出一个难缠的角色?

这不,眼前就有一个难缠的角色,这个人叫孙承宗。如果说大明朝有几个人让黄台吉头疼,那么答案是二个。山海关沿线正在严阵以待的孙承宗算一个,曾经在皮岛盘踞,有事没事就去后金武装一日游的毛文龙算半个。还有半个就是袁崇焕,这家伙搞防守很有一套。

迁安一下,黄台吉的回旋余地大大增加。不然这么屁大的地方,好几个城池之间互相呼应,真是讨厌的不行。后金是来抢东西的,带着大量抢劫来的物资和人口,根本就走不快。这些城池别的本事没有,派点出来打闷棍,对法小股部队肯定不难做到。

实际上黄台吉还就怕这个,可惜啊,蓟州的马世龙现在是谁都指挥不动,死心塌地的缩在城里当乌龟,他手里可是有五千关宁骑兵的。真要往外撒,黄台吉可不敢大意。好在他不出来,只需要少量的部队监视他就行。

打下迁安,黄台吉下令分兵,一部取滦州,一部继续取抚宁。连续的攻城略地,正是后金军气势最盛的时候。

第一百三十五章 善意的提醒

迁安之后是滦州,后金横扫北直隶东部。祖可法死守抚宁,后金不能得抚宁而转向山海关,距离三十里而扎营。明史上在提到这一次的山海关之行,只有一句话“副将官惟贤等人竭力作战。”

就这么一句话,然后黄台吉就掉头往东南,昌黎,守住了,乐亭,守住了。读明史至此,不禁令人脑补了一些场面。这三个城,都不算大城,不过是县城一个级别的而已。但是,守住了,因为抵抗而守住了。

敌人,真的有那么强大么?

在陈燮的心目中,狗屁的“女真满万不可敌”,翻看明史,为“我大清”征服大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有趣的是,这些人中间的很多人,在乾隆年间,上了一本书,这本书叫《贰臣传》。这些人,注定遗臭万年!不能不说,这是中华文明传统道德体系的伟大胜利!即便是乾隆这样的统治者,也不得不在这种文化体系和道德体系面前妥协。

回到北京的曹化淳,自然要去交差的。文华殿的黄昏,阴暗冷森。书案前的朱由检,佝着腰,在认真的批阅奏折。王承恩低声汇报时,朱由检放下了笔,难得露出一丝微笑道:“宣。”

曹化淳进来跪下,崇祯摆摆手:“起来说话吧,那个陈思华,怎么回答的?”曹化淳起来后,一五一十的开始汇报,最后一段自然是要省略掉的。

随着曹化淳的讲述,崇祯脸上的表情变得生动,眼神异常的专注。听到一杆火枪要五百两银子,忍不住叹息:“陈思华,数千团练,怕是要耗尽家资了。”

曹化淳及时的补了一句:“听他的意思,就这么几千人,倒是能维持,再多就撑不下去。”

“不能寒了功臣的心啊!呵呵,就要一套茶具作为传家宝,此人虽不是生长于大明,心却是向着大明的,也是向着君父的。王承恩,茶具的事情,你派人给他送去。”王承恩应了一声,曹化淳在旁笑道:“万岁爷,以奴婢看,陈思华立了大功,不如顺势赏他一个官职。他不想离开登州,那就在登州为官便是,左右不是文臣,没那么些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