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数十股小队伍,皇甫嵩交代他们的十分简单,就是骚扰,尽可能地骚扰,比如在深夜带着战鼓前往羌营,重复敲鼓、隐匿的举动,叫整个羌营的羌兵不得安生等等。
蛮横的羌兵本来就看不起汉兵,如今却被骚扰地鸡飞狗跳,这可恶气他们如何咽得下,这不,数万胡刀戎骑也分做了数十至小队伍,赶赴荒郊捕杀汉兵的骚扰队伍。
针对这些小股的胡刀戎骑,皇甫嵩提出了“日暮而战”、“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的战术方针,说白了就是伏击,故意暴露身形,引诱胡刀戎骑到埋伏点,更缺德的是他将时间定在太阳下山之后。
太阳下山之后视野本来就不好,哪里看得清是否有埋伏,再加上羌人、胡人普遍自尊心极强,受不得半点辱骂、挑唆,以至于这种伏击战意外得轻松。
其实也难怪,毕竟胡刀戎骑的强悍处在于数千、数万兵冲刷战场的冲击力,分作小股部队后其实杀伤力也就那么一回事。
单个羌兵的战斗力强?
伏击战中岂会叫你一个打一个?那几乎都是埋伏成功、倾巢而出,往往那些胡刀戎骑还未反应过来,人数就会射死了半数以上,剩下的半数,美阳兵以两个打一个,还不胜得轻轻松松?
之后的战况,全如皇甫嵩所预料的那样,羌、胡士兵从骨子里看不起汉兵,认为这懦弱之邦只晓得伏击、埋伏这种诡谲的战术,但是他们又频频被汉兵得逞,这就使得他们对汉兵又轻视又愤怒,军队士卒的情绪普遍被扭曲。
针对这种情况,韩遂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羌兵终归是外来户,不如本地的汉兵那样熟悉附近的地理环境,更缺德的是皇甫嵩将军队分成了数十支小队伍,当时韩遂还未意识到其中的陷阱。
如今他意识到了,一旦军队分成数十支,向导就不够用了,而没有向导,就意味着失去地利,那些被伏击全军覆没的胡刀戎骑,就是失去地利所导致的最佳例子。
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谁能想到一个月前掌控着野外控制权的胡刀戎骑,仅凭皇甫嵩的一条计策就被单个武力远远不如的美阳兵压着打,逐渐失去了对外野的控制?
无奈之下,韩遂只好否决了之前的决定,重新划分胡刀戎骑,将其组成以两个“曲”、即五百人为单位的队伍,毕竟若人数再小下去,胡刀戎骑的优势就会彻底丧失。
但是这样一划分,就意味着对野外的控制力度变得薄弱,使得皇甫嵩能够开始打击韩遂麾下羌兵的一些紧要之地,比如说屯备之所。
屯备之所,说白了就是堆积粮草、军备、辎重的地方,毕竟韩遂麾下有十余万大军,单他一个营寨是放不下支撑一支军队数个月作战的粮草的。退一步说,就算放得下,韩遂也不会如此冒险,毕竟汉兵虽然个人武力普遍不如羌兵,但别忘了汉兵中有董卓、孙坚这样的猛将,这两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带着精锐趁着夜色杀进来放火烧粮,就足够韩遂吃不了兜着走。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
遵照着皇甫嵩的战术方针,数十支小股汉兵在各自主将,即董卓、周慎、皇甫嵩三人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清扫羌兵的屯备之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说白了就是专挑软柿子捏,专挑守营羌兵人数少的屯备之地下手,并且一旦得逞就迅速撤离,绝不给韩遂反应过来后追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