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页

由于董承出身西凉军,自身也是一个粗鄙武夫,因此朝中大臣大多并不待见董承。

董承今日邀请众人前来赴宴,却以他们为诱饵,埋伏下刀斧手,想要杀死文昭。这不由使得朝中官吏,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对于董承自然更加没有好感。

其二,文昭虽然把持着朝中军权,但是为人倒也并不飞扬跋扈。正如张喜、士孙瑞想的那样,大汉想要复兴,单靠他们这些文臣根本不行。

现在的文昭不但没有露出反意,反而竭尽全力稳定关中局势,发展生产。

虽然朱儁之死令人怀疑,但是文昭亦是做得滴水不漏,没有让人抓住破绽。无论如何,现在的大汉还暂时离不开文昭。

其三,无论朝中官吏如何看待文昭,但是对于他的才能还是非常认同的。他们也知道,文昭绝对不是容易对付之人。

哪怕如今董承看似占据绝对优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因此,有些人如此行事,完全是为了表明自己与董承没有关系。

假如文昭杀死了董承,他们这些挺身而出之人,不但不会有生命危险,反而会得到文昭的信任与好感。

纵然董承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如此多的官吏下手。

可以说,那些挺身而出的官吏,他们绝大多数都打得是这个主意。当然,这些人是不可能真宁死不退的,只要董承让士卒上前驱赶他们,他们也就会顺势推舟的一哄而散。

其四,文昭起于微末,乃是一代雄主,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文昭死心塌地。

纵然文昭最后被杀,他麾下的那些文臣、武将,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凭借董承自己,想要掌控文昭麾下军队,简直是痴心妄想。

因此,无论董承到底能不能杀掉文昭,他都难逃身死的下场。

届时,疯狂的文昭手下,说不定就会血洗蒲坂。若此时,他们能够向文昭表露一下忠心,到时候就很有可能会躲避杀身之祸。

这些人能够在朝中为官,大多都是非常聪慧之人。他们看到了董承的结局,这才为自己谋划,替自己脱身。

这些人不是真心为了文昭,也不是执意与董承作对,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