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太学,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文昭境内想要进入太学的百姓不计其数,太学却不能将他们全部招收进去。
这个问题虽然无法解决,却可以扩大太学的规模,使得太学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如此一来,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的名额,自然也会增加。
考虑到后世各个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文昭还建议,在蒲坂设置四个太学分院,有不同的人担任校长。
如此一来,可以通过从每个太学分院,走出学生们所立的成就,来判断哪个学院的教育更好。
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太学的规模,也可以使得是个学员之间相互竞争,调动学院学生以及导师们的积极性。
故此,扩张太学就是文昭的第一项改革。
太学纵然再度扩张,能够容纳的学生终究还是极其有限。因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日后进入太学的门槛,自然会再度提高许多。
也就是说,以后想要进入太学,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当然,太学建立的初衷乃是培养寒门学子,哪怕提高困难也会优先录取寒门子弟。
关中现在还没有达到普及教育的条件,也只能通过建立太学,提高入学门槛这种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寒门。
好使得日后文昭打下来的江山,不至于过度依赖世家大族。
故此,提高入学门槛,走精英路线,乃是太学改革的第二条方针。
至于第三条改革,却是牵涉较多。这条改革,也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拔人才,并且使得外地之人也有机会进入太学。
参考了后世的科举制度,文昭想到了一个选拔外地人才的方法,那就是将太学生的选拔,变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乃是县试,官府会在每个县城设置考试的地点,好选拔当地有天赋的青年。
县试不同于以往的察举制度,只能有德高望重的官吏才能推举人才。县试之中,所有人都能够参加,只要可以通过考核,就会被集中在一起,送往郡中。
当一个郡中通过县试青年,全部集中在一起之后,就会举行郡试,郡试会再次筛选下一大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