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页

温士彦也叹道:“下官也认为,流贼不会自金陡关来攻!……潼关东、东南、北三面,依山高筑,傍水而立,我师占尽地利,便是闯贼到了城下,又如何排兵布阵?是以……”

众人异口同声道:“他们定会越过牛头塬,窥探远望沟,甚至进入麟趾原……”

高寻眺望南方,更断然道:“复得陇,又望蜀,若攻入麟趾原,他们还会攻打禁沟,力图绕到西城!”

潼关之势,便是离南数十里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西有华山,城池所处,其实是在一片平原上。

但千百年来由于秦岭溪流切割,洪水冲蚀,形成了诸多破碎零乱,沟壑纵横的原面,对交通与用兵都是极大的障碍。平原之上挖掘壕沟,都可以阻敌之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造就了潼关奇特的地形。

南面的秦岭难以翻越,北面的黄河难以度过,然后从秦岭流向黄河的溪流,造就了众多的沟谷。这些沟谷还多是南北走向,正好卡住了河南通向陕西的道路。

粗粗一数,潼关境内,南北走向的沟壑就有近千条,十里长的沟壑也有十余条,将一个平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很多原地还高低不等,有着落差。

沟壑处处,原高沟深、陵谷起伏,这样的地势,当然不好走。

便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平原上走着走着,前方好好的地面,突然出现一条深谷。除非翻过深谷,否则绕道而行,极可能要绕上几天,望原跑死人。

或许单人独马,艺高胆大者可以慢慢翻越,但有行李车马,拉行辎重者,难道可以飞过这些不时出现的沟堑?

有些沟谷落差甚至达到上百丈,所以就需要道路。

函谷关其实也是这样的地势,稠桑原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黄河由原畔流过,两相连接,无有隙地。原上沟壑繁多,落差普遍在百丈,河边更悬崖高耸,所以东西大道只有横过稠桑原,别无它路。

也正好有一条深沟可以作为通道,就造就了函谷古道的险要,站在沟下往原上看去,谷深崖绝,山高路狭,本质上,潼关、函谷关,都是黄土高原地势的延续。

后来黄河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处有了滩地,过往行旅就可由滩地行走,不必再横过原地,函谷关险道没人再走,哥舒翰悲剧不再。

潼关的优势,除了秦岭、黄河,也更多体现在沟谷上,最有优势的沟谷便是两条,一是远望沟,一是禁沟。

远望沟就在潼关之下,城池东南麒麟山脚处,北接黄河,南面向秦岭方向延伸,长达二十多里,沟长谷险,可谓守护潼关城池的一道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