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人工驱动而非相对复杂的风帆驱动,不需要过于复杂的甲板面建筑和设施,因此能够在水轮驱动的极限上做成又大又宽,多层平板大船的样式。
而相对的技术难度,则主要集中在相应的水轮设计和传动机构上。水轮做的越大,所需的相应构造和配件的,能耗和强度要求就越高,这也是北朝一直试图垄断和把持的关键技术要点。
不过,这对已经掌握了后世正确发展方向的我来说,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我虽然不知道流体力学什么的,但是几种明轮船和水轮设备的相应特点,还是略有所知的。
而且南朝同样也有在内河小江的,水轮船的运用历史,只是在设计和原理上,与北边的运河里使用的略有差别而已。
因此说是仿造,但是最后得到的成品,整体看起来与过往我们所俘获的那些车船,又大相径庭的多。
好在当初徐州城中避难的人口,有相当部分都是与附近的漕运有关的职业,其中就包括了日常修理和维护车船的匠人和工役。
因此在时候按照职业重新甄别出来后,就得以派上用场了。不过,因为南北的使用习惯和射击理念的差异,一直磕磕绊绊的才鼓捣出现在这个,结合了南北风格和技术的全新产物。
与之配套的,则是从上个冬天就已经开始的,淮东境内运河系统的疏浚和调剂工程,在今年夏天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主要是火药爆破和一些新的工程建筑手段的运用。
现在有了这些车船,就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南北运河枢纽地区,天然形成河网水运优势,完成物流资源输送的布局。
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以满足横穿全境的长线,支线和点面的具体需要。
第一批拟造四百艘的基本单位,以配备相应的后勤、物流部门和各级官府,具体造价在四千缗到一千缗之间,这还因为是,我军有便宜的物料和人工来源的缘故。
但如果是第二批制造的话,因为人工逐渐熟练,也在工艺流程中积累足够经验的缘故,成本还会再低一些,就可以适当放低一点标准,而用作民间的租用售卖。
与现今大量使用和依靠畜力的社会物流体系,形成某种互补和充实效果。
而且说水轮船的技术积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作为蒸汽机为动力的,明轮船的技术前置,而长期运营存在的相应必要性。
将来蒸汽机的体积和功耗比进一步改善之后,就完全可以考虑应用在现成水轮船的改造试航上了。
当然,这个期限就未免有些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