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种战地津贴和犒赏,还有战后的补偿措施之外,李富贵也给自己挣到了一个建生军暂编第五十九团,下属什长的军籍和身份,多少也算是个小头目了;
虽然很可能一旦回到淮东之后,就立即解散的临时编制,但也意味着他能够名正言顺的穿上,淮军二线部队特有的青灰色制服(没有军衔和其他标识),而享受别人羡慕的眼光和免除日常杂役的权益。
更关键的是,他有了子女入学的推荐权资格,这也意味着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由此改变命运和出身的某种可能性。虽然大多数人的眼光和格局,并不能完全察觉到这些东西。
虽然回来的这一路路并不好走,黄河的大水同样影响和波及了下游地区和各条水系的沿岸,因此,被淹没的村庄市镇乃至城邑也不在少数,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因为连绵战火的影响,这些地方也就是十室九空,没有剩下多少人口,土地也是荒废有年,因此,对后方地区造成实质上的损失相当有限;
而真正麻烦的是道路桥梁的损毁,也大大拖延了班师的进程,继续需要建生军中的工程部队,走走停停的轮番进行修补和填平,有时候还要排干淹没道路的积水,搜集足够的碎石和沙土,来临时硬化路面。
尽管如此,相比来时劳师远征的长途跋涉,回程的路线和时间都无疑都被缩短了许多;因此,他随着押送俘虏和其它人口的浩浩荡荡大队人马,从汜水关抵达淮东军设立的前沿前沿堡垒,也只是用了三天时间已。
毕竟,现在的淮东镇治下范围和地盘,也是今非昔比的规模了;这一次乘着国朝二次北伐的大势,依靠恢复起来的五丈河和白沟漕运输送距离,以及沿途建立的粮台和巡哨据点,主动将淮东镇实际控制下的边界,在北抵济水南靠淮河的范围内,足足向西推进了一百多里到数百里不等。
一口气占据了数州之地,而一直将道路和据点延伸到了隶属于河南道东部,而距离都亟道并不算远的毫州、曹州境内;因为,这些地方除了几条并不贯通和连接的低矮山势,和若干片丘陵地之外,剩下的大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也是黄淮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也是史上被称为“数千里沃野”中原大地的部分精华所在,而在都亟道所在的河洛平原被黄河大水给倒灌了之后,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依靠在当地强制推行的屯垦和编户齐民,原本在初次北伐当中山穷水尽的北朝,也得以在重新占领这些地方后,生聚和维持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和军队。
虽然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在面对淮东的交锋当中总是败多胜少,乃至丧师失地;但在淮东军退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却又顽强的恢复起来,可见其地方的潜力和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能够将展现稳固下来,这些地方初步经营起来之后,可比淮东那些多山和丘陵的核心六州,在农业生产潜力上要更胜一筹。
故而按照中军帐下两参一佐的后续布局和预案,首先就是就地依托山川河流的地势,用一连串南北走向的烽燧和哨所,堡寨和屯围,由此规划建立起最基本的边界线来。
因此在远征大军抵达曹州的济阴城之后,大量的资源和人力都被就地留了下来,作为当地后续经营和建设的补充力量。
而李富贵他们所在的建生军第五十九团,也很快就接到了新的命令和选择,是就此遣散各自回归后方,还是留下来参加后续的延边建设;
而李富贵思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而没有随着大队人马的继续东归;然后在新编工字第四十一营里,以抬高一阶的建生军火副资序,负责监督和鞭策那些新获得的北国俘虏和新附人口,从事和进行沿边堡寨和道路水利的后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