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副部长程恒生因为官职比较低,不敢对义王石达开进行评价,而是针对冯云山提出的如何治理新占的国土进行了建议:“陛下,微臣以为,要想更好地治理新占的这些领地,光靠移民和驻军是不大切实际的。因为地方太过辽阔了,之所以我们中华帝国能攻占下来,除了我军比沙俄军队的武器先进,兵力多了很多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沙俄方面原本对这些地方的统治就不够稳固!可如今我们占领之后,这个问题便会转移到我们中华帝国身上来,面对如此疆域,我们也难以管理。就从移民来说吧,这么宽广的领土,该移多少民?这个移民工作可是花费巨大啊,如今我们连先前占领的中华帝国的领地都没彻底治理好,没有更多的百姓去开发利用,更何况这遥远的西疆。毕竟,同样的投入,同样数量的移民,放在南洋一带,或是前不久占领的澳大利亚,甚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北美地区,也比西伯利亚要强得多!因此,陛下,微臣斗胆建议,不如先行将这块西疆土地占据下来,只将最边境地带和条件优越适合开发的地方进行移民,主要还是以军事用途为佳。这样才能以最少的代价,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微臣建议花大力气修建铁路,只要铁路一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通过铁路迅速运输兵力前往当地,这样的话,便能彻底将这块地方变成我中华帝国的领地。虽然这个投入会大一些,但这是最为稳妥的长久之计!”
冯云山点点头。这些人的建议之中,他其实最为满意的还要数程恒生的建议了。
罗大纲的话虽然有理,但只是为义王石达开鸣不平。左宗棠和曾观澜的意思也大体差不多,这个道理,冯云山自然也明白,他从来没有责怪或者埋怨石达开。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自己还没有什么命令。而且,既然让石达开主持西征大军的战事,自己便对他全权放心,那些个满清投降过来的文官对石达开的弹劾,自己从来就没放在心上。
但更多的,冯云山还是想通过大家的商议,理顺治理这些一下子多出来的广袤无垠的国土。移民是肯定的,但经过这些年的移民,如今中华帝国的内陆中原一带,简直变得有些“地广人稀”了。
中华帝国,准确的说,从太平圣国开始,便陆续占领台湾和琼州岛,往这些地方移民,后来,又占领琉球、朝鲜、日本的大半、越南和南掌、吕宋群岛和东印度各群岛乃至整个南洋的硕大地盘,还有外东北地区和西疆、北疆的西伯利亚一带庞大地盘,更加上北部墨西哥的新墨西哥省、北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河西王国,锡兰岛和印度部分地区,乃至整个澳大利亚,如此多的地盘,前前后后移民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万人。
别看这千万人虽然只占原本的中华帝国本土43亿人的三十分之一,真正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耗资巨大不说,实行起来还越来越艰难。毕竟没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地出去闯荡,特别是如今中华帝国的政策和发展都越来越好,即便是最穷的农民,只要卖力气,都能养活自己了,这些容易满足的农民有口饭吃酒不愿意离开生活了祖祖辈辈的家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去移民到新的地方。要想再动员新的移民,也是万般艰难了。
冯云山可不愿意强行移民,这样的话,虽然对整个国家的大局来说,是有利的,但对被移民的百姓个体来说,都是极为不满甚至认为是一场灾难。主动移民,这个补贴的钱财,就必须非常的优厚才能让人动心,这就必须得花费更多。
因此,单纯的移民已经无法解决新占领的国土治理这个根本问题了。
第1205章 铁帽子王
“众爱卿所言给朕很大的启发!回到刚才朕说的这两个问题上。”冯云山开口道:“对于义王石达开的弹劾,综合刚才众爱卿的意见,朕也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决定先对于那帮弹劾的大臣置之不理,让他们知难而退,若是其继续弹劾,朕会亲自召见他们当面驳斥!同时,发电报对义王进行褒奖,让义王和前方将士们安心。而对于新占领的国土,因为实在是太多太大了,朕发现众位爱卿也没有更好的治理和开发的手段。倒是程爱卿提的建议甚合朕心,如今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新并入帝国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过庞大,单单靠移民,已经无法解决新领土的开发和守卫的问题。而程爱卿说的,花大力气修建铁路,其他方面以最小的代价先守卫住这块领土,交给后面的世人和时间来慢慢开发,在朕看来这个方法可能是最适合当前的解决之道了!”
众人纷纷一脸羡慕地看向程恒生,这家伙,一门心思只想着修铁路,没想到这次正好碰上陛下的心思了,纷纷称道:“陛下英明!”
冯云山看见左宗棠似乎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便问道:“左爱卿还有什么话不能讲的,何故做这忸怩之态?”
左宗棠只得站出来禀报道:“陛下,微臣也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既然陛下问起,微臣不敢隐瞒便直说了。这只是微臣的个人猜测,也不知道对错,因为事涉义王,还请陛下先恕微臣对义王的大不敬之罪。”
冯云山有些奇怪了,也没多想,哈哈一笑道:“左爱卿莫非以为朕是历朝历代的昏君不成?有话大胆直说,就算是普通大臣朕也不会怪罪,何况是你左爱卿!”
左宗棠闻言,一股热流在胸口流淌,鼻子一酸,跪倒在地道:“微臣多谢陛下的恩宠信任!微臣万死难报。对于军报中说的义王下令我中华帝国军队和胁从军他们任意纵兵烧杀抢掠,屠城洗劫的事情,朝中有些大臣认为义王此举有失仁和之举,微臣对此有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