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点点头:“爱卿这个顾虑也是实在。好,朕应允你,再从部长和各省巡抚之中增加四名内阁委员,组成包含爱卿你本人在内的5名内阁成员小组,此后便成定制,最多不过7人。不过这人选嘛,你突然提出,朕还要再思量一下。”
冯云山也没想到李鸿章会突然提出要增加内阁委员的事情,还找个他心中没底怕压不住阵脚的理由,冯云山自然有些清楚,这正是这家伙的聪明之处。
诚然有部分是他李鸿章贸然被自己提拔到这个高位,有些惶恐在所难免,但要说压不住阵脚,怎么可能?有自己这个皇帝支持,加上他李鸿章也算是满清官场磨砺了数年,又在帝国的江苏巡抚位置上履职八年,也算是政坛老手了,怎么可能心生惧意?这必定是他向自己表明不准备独揽大权的意思,让自己宽心,更主要是的向朝堂上的那些部长们和各省巡抚们传递信息,表明他并不是恃宠而骄。
另外,冯云山猜到,他可能确实有些担心他毕竟是一个外来户的满清降臣,向自己建议增加几名内阁成员,一来的确可以分担些压力,二来,自己必定会挑选一些心腹监督帮衬他。这样的话,便不至于让内阁同各部及地方各省造成隔阂。
若是他像曾观澜这样一人主持内阁,靠着手下的一些执事和幕僚等,反而落入曾观澜如今的境地,甚至会比曾观澜更差。一个人精力终究有限,无论如何也玩不转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所有政务,这样的话,虽然地位超然,算是内阁宰辅,但却无法将指令有效落实下去,政令不通,反而落得没了威信。
曾观澜性子恬静,不争权,又是自己这个帝国皇帝的绝对心腹,各部部长都还算服他,平素也不敢给他找什么难堪。而若是李鸿章这样,进取心和权利欲望强烈的人,再采取一人内阁,又不算是自己的绝对心腹,必定会将自己陷入一团糟地地步。
反倒是他这招建议,将内阁成员扩大,形成一个团队,将内阁的基本盘子做大,这样内阁各部就真正地成为内阁的一部分,通过内阁成员分工管理,将各部有效串联起来,连成一个整体,反倒更有利于内阁的政令畅通,提高内阁威信,让整个帝国的政务都从内阁发出,这对于中华帝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对于他李鸿章个人来说,也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第1223章 朝官变动
冯云山暗自夸赞着李鸿章这个主意的高明,一眼便看见了当今内阁不足的核心所在。想想还真有些错怪住曾观澜,他本就能力有限,又有些性格木讷,一直作为自己的贴身幕僚,替自己打理帝国政务,却一直没有提出多扩充几名副手,导致内阁在这几年的地位日渐衰减,反倒让各部出了头,直接代替内阁向自己禀报各项事务,这出了曾观澜自己没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外,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有些政治小白了。
不过,就算李鸿章没主动提起这匝,很可能自己也会在不久之后便启动这个程序,效仿后世的政务院体系或是某常委会执政体系,给民主之光打开一丝缝隙。
“微臣谢过陛下!既如此,微臣敢不肝脑涂地,舍身事主?”李鸿章重新跪倒,恭恭谨谨地重新磕头谢恩。
冯云山挥挥手:“平身吧。日后爱卿与朕要经常相对,就不要老是来这些繁文缛节的磕头谢恩了,做好内阁事务,替朕治理好帝国,让帝国强盛,让华夏亿万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好的谢恩。”
李鸿章脸色微红,点头称是。
冯云山又道:“既然角色要转换,爱卿就需尽快做好准备。另外,爱卿对西洋国家的方方面面要多了解,如今时代和世事在飞速发展变化,稍有懈怠,便要被其他国家超越。中华帝国如今看似强大,却是朕一手推动,再加上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世界第一,这才堪堪在列强之中站稳脚跟。我们本就起步晚,若是再不摸透那些西洋国家的底子,一不小心就要被洋人反超甚至又骑在头上。因此,你趁这段时间多了解下西方国家的人文经济和社会状况。我中华帝国与那新建不久的美利坚联邦有些类似,那美利坚以工商立国,又从一成立开始变是个纯粹的民权国家,与我们中华帝国政体不一样,虽不能强求相同,但我们可以稍稍改变,比如内阁制,其实也是相差不多了。他们是内阁对选举他们的议会负责,而议会又对选举他们的民众负责,而我们帝国则是内阁制对朕负责,朕其实也是对整个国家,对所有的百姓负责,实际是一样的。多学习下那美利坚的一些具体政务方法。比如,他们有极致周详的规划,有条不紊的秩序,工业和商业的标准,甚至设备机器的零部件的标准化和工人技术等级以及工资的标准化,实业兴国,预算制度,等等都值得你多了解效仿。”
李鸿章连连点头应允,心中一阵敞亮,他有些明白皇帝的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