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页

而根据农业部的估测,今年的粮食,夏粮丰收已经成为定局。最关键的是,除了湄公河三角洲的新开垦水田面积超过300万亩,今年还将新增新墨西哥省将近400万亩用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耕地,还有北美河西地区以及哈萨克汗国等地的超过800万亩的玉米小麦和超过500万亩的棉花种植区,这些都已经正式开始种植并于今年投产,其他帝国各地零星的新增开垦粮食耕地超过1000万亩,加上圣肥的逐年递增应用,这样的话,光是今年新增的耕地带来的粮食便会高达100亿斤,而这些新增的粮食,便差不多将近可以养活整个英国本土的人口。

不过,虽然帝国的粮食供应暂时无忧,但冯云山也不会放弃对粮食的重视。在他看来,粮食始终是第一位的。也只有粮食的充足保证,整个帝国才有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而且,帝国的粮食产量,在几名内阁委员看来已经足够高了,但在冯云山看来,却还是远远不够。他似乎记得在后世中,国土面积大为缩小、耕地面积更是比满清减少许多的现代华夏,一年的粮食产量反倒是现在中华帝国的两倍之多。

后世美国之所以强大,不单单是其工业世界第一,而且它的农业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体量最大及最为先进的。而农业的强大,粮食的足够储存,才让他们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业发展之中。

这一点,冯云山极为佩服。他想象中的中华帝国未来农业努力的方向,便是效仿后世的美国,耕地比后世的中国还要多出很多,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却只是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与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相比,数十倍的差距。

冯云山深深知道,帝国的人口虽然有5亿之多,但若是没将农业发展起来,没有将帝国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中解脱出来,那5亿人口与五千万人口就没任何的区别。而先前的英国之所以强大,实际上便是他们从农业之中解放出来的人口投入到工商业之中最多,也就是人口红利最多。

因此,帝国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农业的目的,不单单是提高粮食产量,还要将农业人口从农业送入工业,让中华帝国的人口红利这个最大优势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帝国的工业发展。

第1280章 组建工业部

原工务部部长曾玉珩因为被调至组建新的矿产冶金部,工务部部长的人选空缺下来。冯云山没有让工务部主官职位空缺,立刻调福建巡抚沈桂芬出任工务部部长,并且,将工务部直接改名为工业部。

工务部这个名称,原本还是冯云山攻占两广成立太平圣国的时候成立的机构,因为那时为事务不多,作为王府的幕僚机构之一,主要负责作坊、厂矿、道路的建设和武器的制备维修等,取名叫工务部。而如今,随着帝国的发展,这个部门的工作体量越来越大,加上整个帝国对工业的重视,再称呼工务部,有些不合适了。

再者,如今已经有交通部、矿产冶金部等部门,工务部很多职能与之重叠,内阁副总理李鸿章提议将部门稍微清理调整,冯云山也觉有理,此事便定了下来。

原本的工务部相当于被拆分为好几个部门,主体是工业部,再次便是矿产冶金部和交通部。而如今继承工务部的主要部门工业部,其实若是在后世来说也是个庞然大物了,冯云山原本想进一步细分,将工业部按照行业,分为轻工业部和重工业部,事实上后世刚刚建国的时候,单是轻工业部又分为食品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等,重工业方面更是分为燃料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等。但考虑到如今帝国的工业,还是以钢铁为主,电力机械等等都还是刚刚开始发展阶段,石油和煤炭等也都可以算做矿产的一种,因此,现阶段,只要成立一个工业部便可以了。

考虑到福建巡抚沈桂芬老持稳重,历史上沈桂芬便是满清朝掌握中央实权的第一汉人,所谓“同光中兴”的第一代宰相,又是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再者,沈桂芬自出任福建巡抚以来,不但大力扶持沈葆祯将福州船政局搞成帝国四大船政局之首,还借此机会,在厦门、泉州、台湾府安平镇以及琉球修建了四大民用造船厂,专门制造大型渔船以及商船,组织福建至朝鲜、日本、南洋甚至北美、西欧等地的商业贸易,将福建的商人整合到了一起,让闽商成为继晋商、徽商、粤商之外的第四大商人团体,实力大增。将原本穷苦的福建百姓的收入也大为提升,让其他各省刮目相看。

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对沈桂芬的殖产兴业能力很是看重,经过推荐,冯云山钦点命其为新成立的工业部部长。

说实话,在帝国要以工业发展为最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工业部的职责相对于其他部堂来说,是十分繁重了。因此,冯云山准备给工业部相较于其他部堂更高的地位,配置副部长也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