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普鲁士等德意志联邦诸国以及法国,也出现劳力不足的问题,粮食虽然没有过多的减产,但因为两个国家的人口体量较大,原本的粮食供应量就与人口比较吻合,能出售供应外销的体量不大。
唯一粮食能保持正常水平的是恐怕是奥地利帝国好奥斯曼土耳其,但这两个国家的粮食,一向是由英国的几大粮食商人把持着。其中,英国伦敦的大粮食供应商默克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今天,《泰晤士报》公开报道,大粮食商默克先生,将自家农场的三千余头奶牛所产的牛奶全部倒入泰晤士河,将去年收获放在粮库内的五百多吨小麦和谷物全部全部付之一炬。
根据《泰晤士报》的特约评论家托利先生的推断,怀疑不是默克先生精神有问题,而是默克先生太过精明,因为伦敦市面上粮食过剩,想通过这样的手段降低粮食供应量,用以提升粮食价格。
托利先生向读者介绍,默克先生虽然是大伦敦地区最大粮食生产商,但他更是包含伦敦和利物浦、格拉斯哥等英伦三岛最大的粮食供应商,他的粮食供应不仅仅是本土的农庄种植,更多的是从土耳其和原本克里米亚半岛地区进口到伦敦转销。以小麦为例,英国本土如今每年有将近45的小麦需要靠从外国进口,其他牛羊猪肉和黄油等也有40需要进口。因此,可以说,掌握进口渠道的默克先生能控制整个伦敦的一半和整个英国本土的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有理由怀疑默克先生的这个举动会致使粮食价格迎来大幅度上涨!
托利先生有一帮拥趸在看完这期的报纸之后,便赶往粮店购买囤积粮食,而大多数的民众则不以为然。
但不管怎么样,《泰晤士报》的新闻刊登一天后,民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粮食价格已经可以明显看见地开始往上涨了起来。
第三天一早,一向只报道政治和军事等大事的《泰晤士报》破天荒地在夹缝中报道了一则消息:昨天马克街的市产面粉价格每袋上涨9先令,而作为原料的每夸特小麦则从原本的60先令涨到68先令,一夜之间,便涨了13还多!
这则消息引起了伦敦民众的关注和惊恐。但人们意识到那个叫托利的报纸评论员所说的竟然是真的时候,恐慌蔓延开来,整个伦敦的民众都争先恐后地跑向粮店,疯狂采购粮食。到当天下午,面粉已经每袋上涨了30先令。惊恐的百姓纷纷跑去购买更上游的小麦,但小麦也跟着水涨船高,已经涨到每夸特小麦需要82先令的地步。
等到当天晚上的时候,伦敦主要的粮食供应马克街头各大粮店,面粉等成品粮食已经被抢购一空。而没加工的小麦价格,也已经涨到了95先令每夸特的地步!
第四天,已经不需要报纸的宣称报道了,除了大伦敦地区,整个英伦三岛,连远在西北部的格拉斯哥,也知道了粮食价格猛涨的消息。
第1320章 伦敦的浩劫
天还没亮,各大城市的粮店门口,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地队伍,民众担心粮食价格还会猛涨,纷纷提着面粉袋、麻袋等前来购买粮食。而作为大英帝国粮食集散地的伦敦马克街,更是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超过十万人。
人群中,有人传言,今天的面粉已经买不到了。而就连最粗鄙的小麦,每袋也要120先令,也就是6英镑之多,足足比四五天前涨了一倍。
《泰晤士报》十分关注此事,一大早便有记者想进入马克街了解英国人的主要粮食——小麦或面粉的价格,但遗憾地是,整个马克街便犹如一个蚂蚁窝一般人山人海,已经被拿着各式各样口袋的民众给拥挤得水泄不通。
没多久,一个消息传来,马克街的所有粮店均已没有库存粮食,全部售罄。顿时,愤怒的民众开始骚乱起来,整个马克街,便如同一锅被烧热的沸水,开始沸腾了起来。不知道谁喊了一句“万恶的小麦商和面粉商人囤积起来不卖粮食,想涨更高价格再出售”的话语,群情激奋之下,也不知道是谁带头,一家面粉店被冲破铁门,店内储存的少量面粉和大量小麦连同加工面粉的机器全部被人点燃。
“烧光他们!我们买不到,也别想让他们高价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