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和左右丞相先后表态,其余在场的九卿不免也要发表看法。
笼统来讲,汉国并不害怕战争,相反是汉国热爱战争。汉国就应该从战火中崛起,将战火带到各处使子民与土地都归于己有,真正地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御燕的既定方针不变,战线以辽东疆域和高句丽南苏城为准。”刘彦对慕容燕国从来都是心存忌惮:“慕容鲜卑的战场不比大汉少,他们与代国、高句丽、扶余国都在交战,地方上有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甚至是曲沃人也在添乱。我们陷入大战,他们却是陷入泥潭,短期之内双方更多的是互相牵扯。”
“大汉完全可以耗得起。”吕议信心满满地说:“王上从各个属国抽兵加入高句丽战场,代王亦是被迫将兵力转调东面与燕国对峙。大汉仅是需要提供必要的兵甲器械以及粮秣,燕国却在不断消耗兵力与国力。”
要说起来,汉国的那些属国军队真心不怎么样。
高句丽目前的军队都是紧急征召,八万军队中老幼占了多数,历经惨败之后心气也不高。若不是再不拼命就要亡国,再来是慕容燕国挖了高钊的祖坟和俘获老母,高句丽实际上也是堪忧。
百济和新罗被迫调兵北上与慕容燕国交战,他们不会拿真正的精锐去拼,作战欲望也不会高到哪去。
倭列岛上的那些属国更糟糕,倭人平均身高也就是一米四,要不是他们有汉军撑腰有点狠劲,一帮不比孩童高多少的倭人到了战场恐怕是搞笑多过于壮声势。
“就是耗呗。”桑虞轻轻松松地说:“耗的时间越久,死的人越多,对大汉就更有好处。”
刘彦责怪似得瞪了桑虞一眼。
桑虞说的那些一点都没有错,甭管是消耗慕容燕国还是高句丽等等那些国家,对于汉国来说都是属于有利。问题是,道理是那样的道理,说出来则就显得有些阴毒。
接下来,由刘彦带头,众人又合计了一下关于盟凉、驭代、和晋的事情。
张氏凉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是一个除非被东面国家威胁,要不然不会轻易调兵东进的国家,他们更加喜欢的是不断西进。
目前张氏凉国已经被迫调兵东进,原因是苻洪在陇西郡和北地那边不断壮大,张骏必须要压制苻洪变得强大。这一次张祚出使,主要目的就是与汉国达成协议,例如汉军重新控制秦地,双方合力消灭苻洪这个势力。
“与凉国结盟的事情不用讲。”桑虞看得非常明白:“西凉是汉家旧土,亦是在大汉收复之列,仅仅是目前不好直接明示。与凉国结盟等于是承认这个国家的存在,哪怕不为这个仅是为凉国蛇鼠两端,结盟亦是无从谈起。”
说到底,张氏凉国还没有否认是东晋小朝廷臣属的问题,他们与汉国这边一开始是要同等地位的结盟,搞出了一个什么“三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