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三日廷尉
云琅最近很忙,因为廷尉赵禹被贬到朔方郡当太守去了,原本由赵禹正在办理的卫青大军考功事宜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刘彻不喜欢云琅,一点都不喜欢,可是,就算是再不喜欢,他也必须承认一点,但凡是交给云琅的事情,他基本上都能处理得很好。
卫青大军在龙城外与匈奴一战,虽然战功赫赫,却也死伤惨重,功罪两难说。
赵禹调查了足足两个月也没有多少头绪,至今还是一团乱麻,胥吏把卷宗抱来的时候,云琅就看的头大,因为两个胥吏跑了三趟才把赵禹两个个月的辛苦成绩送过来。
这可不是以前常用的竹简木牍,而是云氏出产的纸张,不说别的,们只是看这些字,就知道赵禹其实算得上夙夜奉公了。
翻看了一些卷宗,云琅就没有什么兴趣看下去了,如果按照赵禹的做法,逐条清理完毕这些军功,至少换需要半年时间。
而军功审核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拖延过久的,一旦时间长了,就会在军中生出事端。
毕竟,大家都在靠军功吃饭呢,谁耐烦被查来查去的,更重要的是,不信任的情绪会在军中漫延。
说赵禹是酷吏,其实有些冤枉他,他就是一个死抠法律条文的人,一个将士的功劳必须符合军中法度才会被承认。
而身为廷尉的他更不惜将自己揣摩人性本恶的限度提到最高,每一条军功,他都是以先假定不存在为前提,然后再去找证据证明这条军功是真实存在的。
如此一来,效率就低下的令人发指,也会弄出很多冤案来。
云琅其实不担心让蒙骗军功的人成功十次,可是,只要冤枉了一个有功之臣,就会让所有将士寒心。
大汉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根本就在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一军中奖惩条例。
两军阵前的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从胜利到溃败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军卒上了战场很少有人的脑袋是清醒的,要嘛被上官身先士卒的行为刺激的双目通红,要嘛被汹涌的敌人大潮吓得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或者被身边的同袍簇拥着一路向前……
临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