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设想并不是从这一片穿过,因为考虑到拆迁量太大,所以很多人倾向于另一个方案,那就是从县城北端跨河而过,那样拆迁量小,工作难度也要小得多,但是缺点就是稍稍偏离了县城中心,而且河对岸的地形状况也不是很好,但是相比于拆迁所需要的花费来说这些缺憾似乎又不算啥了。
但是赵国栋在视察了县城主城区被誉为花林县贫民窟的这一片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立项中的那个方案,选择原来那个已经被预定放弃的方案,这在县里边立即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论。
这一次就连县政府办公会上赵国栋也遭到了来自包括曹渊、苗月华以及汪明熹的坚决反对,除了黄铁臣给予了赵国栋坚决支持外,韦飚和辛存焕都罕有的保持了沉默。
赵国栋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意见竟然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对,这让他大惑不解。
不错,穿越老城区的确会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也会增加拆迁费用,但是赵国栋也给大家算过一笔账,老城区的改造是迟早的事情,与其等到几年后再来重新规划重新建设,还不如现在就一次性解决,而且穿越老城区的这道大桥,将花林县城中心与东岸地带联系起来,必将极大的改善花林县城形象,而通过两岸土地增值情况,完全可以抵消拆迁费用的增加,但是为什么这些人都如此坚决的反对这一点呢?
“老韦,我不相信你们会看不到这一点!你看,这一片老城区的情况,老百姓生活的状况和环境,相信你也听到了刚才老百姓的诉苦,内涝,排水不畅,卫生条件极差,危房处处,一旦刮风下雨,随时可能出现倒塌事故,那是要出人命大事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们的老百姓凭什么就应该生活在这样简陋破败的环境下?”赵国栋语重心长,“拆迁费用不是问题,我能感觉得到,至于说拆迁难度大,那更不是问题,你我都看到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他们急切的盼望着能够将这一片拆掉,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这个时代还不是十年后,现在的老百姓还没有十年后那些膨胀蔓延开来的利益思潮,而要放到十年后,只怕你就是真心实意想要替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只怕也要被人视为有所图谋利益驱动了。
韦飚沉默不语。
“老韦,你说说啊,为什么办公会上不表态?!”赵国栋知道这中间肯定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时间又想不透。
第二十九章 试探
“赵县长,北线方案是县里早已经确定下来的方案,更成熟,何况前期县里边也对北线方案作了相当充分的考察,县委县府也已经通过了这个方案,只是由于原来资金不足而迟迟无法启动,而中线方案事实上只是停留于图纸设计上,并没有真正纳入县里讨论范畴,现在你贸然提出来要推进中线方案,赵县长,就连北线方案我们都没有获得一致支持,更不用说中线方案了。”
韦飚说话慢条斯理,但是一听就知道是经过深思熟虑之言,但是赵国栋还是听出了对方言语背后的未尽之意,问题似乎不在于两线方案的优劣,而在于似乎是北线方案已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而中线方案似乎有些唐突贸然的意思。
不过这有什么冲突么?原来北线方案是考虑到拆迁费用太过昂贵,却没有考虑到花林县城日后的长远规划,旧城改造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为什么不一举两得,却非要分成两件事情,而且北线方案明显有不少弊端,中线方案却可以把这些弊端完全化解,这些人却不愿意接受呢?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支持中线方案?”赵国栋紧追着问道。
“或许他们觉得北线方案更成熟更易行吧。”韦飚言语还是有些言不由衷。
“更成熟更易行?就这个理由?老韦,这个理由根本就不成其为理由!什么叫更成熟?就因为县里讨论过两次,就叫更成熟?就因为城北两岸都没有什么人,没有拆迁量,这就叫更易行?”赵国栋有些火了,“相较于中线可以给我们县城带来的发展,给两岸民众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一点拆迁工作算什么?难道说就这一点拆迁工作就足以让我们放弃这些明显的优势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