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考虑过是不是让他就在某个部委里再工作两年,这样似乎更稳妥,但是我感觉现在我们的高级干部往往都是以稳健和平实居多,这固然是优势,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就欠缺了一些闯劲儿和冲劲儿,欠缺了一些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探索实践的领导干部,这种干部往往个性比较突出,在一些方面也还有不足,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种干部用在刀刃上,这对于激发一地的发展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如果能够在班子搭配上考虑周全一些,我觉得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书记沉思良久,老周的考虑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深一些,在面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执政党在面对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纯的求稳,求稳的同时也要考虑创新求变这一要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的执政地位要加强也不能单单只求稳,如何迎合社会变化发展,满足社会民众各方面的需求需要,也要求执政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上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那种抱着食古不化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发展潮流的思维观是难以适应时代的。
作为这个国家的掌舵者,他既要考虑综合平衡党内的意见,同样也需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执政党和政府日益提高的要求,要将这几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这艘大船能够在惊涛骇浪中无所畏惧的乘风破浪前进。
“老周,我赞同你的意见,这样,我再与永川和诸宸同志好好谈一谈,特别是你的观点和想法,我觉得他们能够理解的你的苦心。”总书记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我们在向前看路的同时不能只看到一步或者三步,而需要看到五步十步之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样如此,如果我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么就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就会被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所抛弃,我们都应该有这份历史紧迫感。”
“是啊,总书记,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我们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坚定不移的按照我们的国情走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来就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是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创新,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我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老人唏嘘感叹不已。
窗外远处,燕山黛色隐约可见,一只苍鹰钻天而起。
第三十一章 冲击波(一)
茶盏微微一荡,茶水溢了出来,流淌在桌案上,凌正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茶盏搁下,竭力想要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平静一些,他知道自己有些着相了。
对自己的这番心情激荡他自己都很不满意,至于么?不就是有些出人意外而已,赵国栋出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又能怎么着?一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能扛得起这份重担?凌正跃下意识的有些恼怒,中央究竟是在怎么考虑安原的格局?!
其实当赵国栋入围之时,他就知道赵国栋恐怕不会到中央部委那么简单,即便是诸贤态度再坚决,即便他是中组部长,但是在正部级官员上,中组部长也只是政治局委员中一员,顶多也就是在人事问题上他比其他委员稍稍多一些影响力而已,但是作为正部级官员的任用,一般说来的是要政治局里形成一致意见才会获准。
这一次人事变动有些不同寻常,首先是赵国栋的入围争议颇大,在凌正跃看来,即便是赵国栋真的获得了最高层的信任和欣赏,真要下地方,他也认为赵国栋最大可能性是到黔南,如果说高层再高看一步,到秦省出任代省长亦有可能,但是像安原这样的经济大省,凌正跃认为可能性很小,但是恰恰是赵国栋回安原了。
怎么会这样?赵国栋为什么会回安原?中央这样的打算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诸贤在电话里作了一个通报,理由看上去似乎也很合情合理,苗振中有可能会在十七大之后离开,安原人事变动过大,需要一个对安原情况熟悉的同志来担起重任;赵国栋人年轻,从政经验上还有些不足之处,自己可以好好带一带他。
凌正跃有些不太相信。
据他所知,赵国栋如果不是到中央部委局,应该是到黔南的。
诸贤虽然力主赵国栋到中央部委局,但是凌正跃知道很多人不太赞同诸贤的意见,不少人都认为赵国栋的风格更适合到地方工作,到地方更能发挥赵国栋的强项,包括钱越和宁法等人的想法似乎都认为赵国栋到黔南这个经济基础比较差,但是这几年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的省份担任省长应该是一个上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