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说得是,当初太宗本想迁都哩。”邱福附和道。
现在朝中勋贵,除了建文旧臣瞿能盛庸平安等人,“靖难功臣”和“伐罪功臣”大多是在北平发家的武将,所以迁都北平的事,勋贵们大多是愿意的;但不迁都他们也没甚么不满。毕竟京师繁华,大伙儿又在京师重新置了产业。
不过大部分文官,显然是不想迁都的(燕王府一干文官谋士,因为站错了地位,在“伐罪之役”前后倾力支持高炽,武德初是最先被清除的势力)。朱高煦刚登基时,为了节省开支,便暂时中止了迁都各项事宜。当时几乎没人反对,便也是这样的道理。
邱福的声音又道:“这几年朝廷缓过劲来了,圣上还想迁都北平吗?”
朱高煦摇头道:“朕在黄河边上说过的话,将来繁荣得靠水运,外面海运、内陆河运。咱们大明属火相,却得靠水。大江下游是一处好地方,大江既连接许多内地水系,又离海面不远。以目前的帆船吃水深浅,下游很多地方都可以停靠海船,能建立不少港口。所以从长远看,此时不迁都可能更好。”
他想了想又道:“然而北平可以作为九边大部的中枢,若没有这样一个中枢城池,北面难免头重脚轻。因此朕正想升北平布政使司为北直隶,北平城为北京,作为大明辅都。在此地设置中央官署,到时候咱们君臣北上巡狩,时不时就能来住一阵子。”
王斌笑道:“那敢情好,臣等与圣上相伴的日子更长了。”勋贵武将们都兴致勃勃地附和起来,赞成朱高煦这么干。
朱高煦说道:“回京后与大伙儿再商议。”
若不迁都、只设陪都,那确实省钱。现成的燕王府修缮一下就能作为皇城,无非再修几座官署、任命一些北直隶的六部五寺官员,与大规模迁都比起来便是九牛一毛。
待有了北平作为陪都,朱高煦之前设想的、九边东段兵制革新,也有了就地决策统管的机构和人员。
朱高煦的心头也慢慢舒畅了一些,事情千头万绪,他总算想法子慢慢理出了一条线来。
第九百四十五章 沃土
辽东都司下面的将领们在述职时,朱高煦也陆续询问了有关兀良哈三卫的景况。这些边将要顾及自己地盘的安危,对不远处的兀良哈部落、多半是了解一些情况。
接着朱高煦又召见了住在北平的郭昂。郭昂是守御司北署驻北平的官员,之前赵王府长史与蒙古信使花童见面的事、便是郭昂密报到京的。
对于遥远的阿鲁台本部阿苏特部,甚至鞑靼科尔沁部,守御司北署很难得到太多消息。但是距离辽东都司不远的兀良哈部落,郭昂应该能打探到不少事。
如此经过多方察问,朱高煦才认定了兀良哈人鸡儿将军的说辞。便是兀良哈人与科尔沁部落之间、来往过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