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页

赵佶给了杨霖充足的权利,让他出城改修河道,治理黄河,赈济灾民。开封府各个衙门须得配合,服从调度,这已经是对当朝大员很大的放权了。

刚走出大殿,杨霖火急火燎就要出宫,却听得身后传来美人娇笑。

妈的,这狗皇帝刚才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真是转头就忘了。

杨霖心里刚升起的一丝暖意也没了,皱着眉离开皇城,准备开始着手应付过这次的天灾。

……

城郊的汴河上,浑浊的洪水冲击着城门,守城的士卒挽着裤管站在水里叫苦连天。

城外不时飘过几具死尸,运气好的还有那好心的兵士捞起来看看死活,更多的则是被大水带走不知所踪。

杨霖带着万岁营的人马,来到北门登上城楼往下看,果然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大水,汴梁百姓还可以躲在家中避水,外面的可就倒了大霉。

殷慕鸿在身后道:“这要是不加治理,过不了几天,汴梁也要被淹了。”

杨霖点了点头,跟身后的守城小将说道:“打开城门,把外面的难民陆续接来,安置在大相国寺,那里地势高,空地多。”

命令一下,几处城门开始陆续接纳难民进城,大相国寺在北宋至道元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完工,占地极广。

杨霖带着人,直接来到山门前,敲开大门占据各处大殿作为临时安置点,并且设粥棚施粥。大和尚们看着万岁营人披甲执锐的大兵,敢怒不敢言。

杨家的车马行和漕运一度包揽了汴河的一半生意,所以囤积的粮食也不少,这一回全部拿出来先应急。

第二天,水势有所衰减,杨霖带人来到大相国寺,此地已经人满为患。

满满当当的难民面带菜色,衣衫不整,正在粥棚前排着长队。

寺里东边的粥棚内,一个东京当地的泼皮徐道北,也拿着一个破碗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