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页

后来,电影公司意识到这种错误,知道选择低成本大批量的上映影片,并不能振兴电影产业,反而会让他持续不断的萎靡下去。

于是改变了以前的种种谬误,选择高成本大手笔的投资,然后尽量延长电影的上映档期。

果然大成本投资的电影场面宏大,明星众多,故事曲折,再电视机前根本享受不到这种视听盛宴。

于是观众又被吸引,重新回到了荧幕前,虽然与四零、五零年代的观众数目不能相提并论,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回升。

现在的邵氏其实就好像六零年代末的好莱坞影业公司,希望用低成本大批量的电影来获取盈利,但这样一来反而会让观众感到厌烦。

之前邵氏平均投拍一部戏的成本在五六十万港币左右,这样一来票房只要有七八十万,就已经算是赚钱的了。

但许氏现在投资拍戏的成本,却基本都在八十万港币左右,洪京宝、元飚师兄弟的《败家仔》、程龙的《醉拳》、楚原的《流星蝴蝶剑》,成本都在百万港币左右。

虽然演员成本相比邵氏来说的确增加了不少,但是同样在道具、摄影、场面等铺排上,许氏所拍的电影也的确比邵氏高上一筹。

邵氏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影城内搭棚拍摄,这是大片场大影城的好处,但也是他受局限之处。

邵氏影城再大,一年拍几十部片子,该取的景也都取到了。一个布景这部片子拍完,下一部片子继续拍,让观众还以为花钱看了同一部片子,怎么能让人觉得这钱花的值?!

而许氏因为舍得花钱,所以可以远赴韩国、台湾、日本、罗马等地取景,实景拍摄自然要比棚内布景来的逼真,而且坐飞机去国外拍外景,也让观众潜意识的就觉得这部戏投资大,花钱买票看得值。

这就会导致邵氏观众越来越少,而许氏观众越来越多。不过这个道理,好莱坞的诸位电影人也是吃足了苦头儿,足足想了好几年才琢磨透了这个道理。邵艺夫爵士如果想堪破这个谜团,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也不知道等他醒悟过来之后,还能不能来得及变更举措了。

……

“邵氏要麻烦了。”许贯武一看邵氏连着上映三部影片,就知道它挺不了多长时间了。

在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邵氏就用过这种手段,在那段时间内,邵氏影城产片量堪称香港第一,每年推出七八十部影片,数量当真是吓人得紧,但是票房收入方面却不理想,并且很快就淘干了邵氏的家底,逼得邵爵士不得不关门歇业,将精力转移到了方兴未艾的电视产业。

相对于邵氏的急躁,嘉禾倒是稳扎稳打,由王羽主演的《独臂拳王大战血滴子》以及黄风导演的《密宗圣手》,票房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