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的这种流水线作品还需要半年时间拍摄,黄金时期几乎全部都是实景拍摄,你只用三个月的时间来拍,那质量怎么可能上的去?!
在那香港电影的黄金期,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都是连轴转的,同一时间赶许多不同的剧组,这边拍完了一组戏,马上做车去赶下一场。郑玉玲高峰时期一天之内要赶九个剧组,所以得了个郑九组的花名。
一天之内去九个剧组,饰演不同的角色,演员能发挥出好演技,那就真的是见鬼了。但是没办法,谁让她有票房号召力呢?台湾片商、南洋片商、韩国片商点名要她主演,不请她电影拍完了卖不出去。所以逼得制片人求爷爷告奶奶也要把人请过来。
而明星有那么多电影公司来请,自然也就自抬身价,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一步一个高台阶的往上喊。
也正好赶上香港电影黄金期,大量热钱涌了过来。所以只要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都可以喊个高价,反正香港电影此时在海外非常卖座,所以海外片商业投资的起。
但是烂片拍的太多了是损人品的,尤其是那么那么多的烂片拍出来,连好多明星都丢掉了节操,还让观众怎么会有信心?
结果海外观众越来越不给面子,加上美国高质素的大片一冲击,港片迅速就丢掉了海外的票房。当香港电影人还流行土法上马,追求四两拨千斤的境界,以小投资的影片博取高票房时,美国电影人却信奉一分钱一分货,用极高的电影投资拍摄质量极高的电影,一力降十会,硬生生打爆了香港电影人的四两拨千斤。
而这时候台湾片商也起幺蛾子,自从他们的投资占据了香港电影市场的大头之后,就直接组建了一个价格联盟,硬生生逼着香港电影人降价。反正现在南洋市场已经沦落了,而电影多数都是我们投资的,你不减价我们这边就不买。
这下香港电影就彻底悲催了,拍的片子压价卖出去,亏损的铁定都是香港本土的电影人。赚不到钱的电影还有人愿意拍么?
别说还真有人有头脑,不是压低价格买片吗,那就彻底给摆烂掉。反正好片卖不上高价,那就随便请几个明星,然后胡乱拍一拍交出去。反正你不让我赚到钱,我也不会让你日子好过。大家你忽悠我,我忽悠你,大哥都比说二哥。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烂,越来越烂,现在香港电影人的性格依然没有改变。比如现在依旧活跃的那三位依然习惯堆砌大批明星,然后拍些烂片来糊弄内地观众的人。我不能正大光明的揭露他们的名字,但是可以提供一下资料给大家参考。
一位是跨足电影、电视,夺得过影帝的歌坛大哥大,一位是拍出许多经典好片,但也拍了许多烂片的痴心情长剑,另一位则是昔年三大电影公司的大巨头之一,香港最着名的编剧之一,曾经创作出无数经典的剧本,但现在只能炒冷饭的过气才子。
……
许贯文拿到《半斤八两》的剧本之后,并没有马上就开始拍摄,而是同刘天赐、邓伟雄又仔细的琢磨了几遍,修改了其中的几个场面之后,终于交齐了许贯杰、许贯英两人,然后拉起剧组开工啦。
许贯武倒是希望《半斤八两》能够赶得及在春节上映,因为现在过年看许氏的喜剧,已经成了香港市民的传统之一。就好像内地一年一届的春晚一样,没它虽然年还是一样的过,但是总感觉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除了许贯文拉起人马开拍《半斤八两》之外,远隔重洋的史泰龙也终于用自己半年的洗心革面,换回了《洛奇2》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