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士别三日

李孟羲沉思良久,出言问刘备关羽二人。

“二位兄长,日中,是何时辰?”

“午时。”关羽脱口而出。

午时是时间段,不是时间点。

“一日之内,太阳……额,一日之内,日头最高之时,为午时几刻?”李孟羲再问,问的更细了一点。

“午时三刻为日中。”关羽用手翻动着烤在火上的兔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李孟羲的问题。

午时三刻……李孟羲一下瞪大了眼睛。

午时三刻这个名词李孟羲很熟,在各种古装剧中,“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这句台词出场率太高了。

原来,午时三刻对应的的时间点,就是中午十二点整。

这好了,时辰和二十四小时时间制对照成功了。

由此可以推算出,午时四刻,对应的是12:15。

午时五刻,对应12:30。

以此类推。

正当李孟羲默默推算时间时,刘备打断了李孟羲的思路。

“二弟啊,午时三刻似乎不是日中。”刘备跟关羽说着,也是跟李孟羲说,“年少时求学,先生讲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此是【刻】之由来。”

“即一天时辰起计于夜半,至午时,刚好五十刻,即,日中应为午时四刻也。”

关羽还坚持认为午时三刻是日中。

刘备关羽两人便小声争论了起来。

听了刘备所说,李孟羲茫然了,他抓着头发,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渐渐眉头舒展。

刘备和关羽两人认为的日中时刻不同,那谁的对呢。

如果关羽的对,午时三刻对应的是12:00,那么,午时八刻就是13:15,午时时间间隔应为11:15—13:15

而如果刘备说的对,午时四刻为12:00,那么午时八刻就是13:00,午时时间间隔应是,11:00——13:00。

应该是刘备说的对,因为按刘备的算,刚好卡着整点。

“不用争了,大概是玄德公说的对。”李孟羲终止了刘备和关羽的争论。

李孟羲这一插话,刘备关羽二人也不争了,没必要为这点小事争执不下。

大致估摸出时辰,行军打仗就完全够用了,至于日中是午时三刻还是午时四刻,并不重要,一点用也没有。

对刘备关羽二人没用,对李孟羲来说可有用极了。

对于一个用了十几年二十四小时时间制的人来说,时间习惯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时辰制。

李孟羲只好先把时辰转换成24时制,这样更熟悉一点。

午时三刻跟午时四刻虽说就缺了半刻,十五分钟而已,却关乎到李孟羲转换24小时时间制是否精准的问题。

李孟羲摩挲着手里的时盘,在心里默算,把时辰一一转换成二十四小时计时。

片刻后,他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