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重活了一世,有刘备这个人情世故通达的人精在,刘备不吝相教,李孟羲在人情世故和礼仪方面的缺憾,会渐渐被弥补。
人无礼,则不立也。
因为李孟羲走了半途又折返回来多交代了一句,将减少误会,在这一处礼仪小节上,也会减少更多的误会。
等李孟羲把弟弟给盖好被子,再回到木匠营,又等了许久,还是不见鲁犁过来。
李孟羲耐着性子继续等。
此时,忙碌着的鲁犁只顾埋头干,也让找来做架子的木匠也继续干。
做了五六个底座了,做一次,一推木架,火把戳地,底座就劈坏坏一次,鲁犁还好,坏了一次又一次,他颇有越挫越勇的样子,热情不减,继续去做底座。
别的木匠已经做一次坏一次,已经没耐心了。
终于有人忍不了了,把手里的凿子丢了。
“鲁犁,我说咱不管底座了,咱这样行不,”年老木匠跟鲁犁边说用手比划着,“咱把挡雨板儿做结实,做大一点,架子要是倒,摔在地上,板儿磕在地上,担住了,碰不到火把,你看这个劲儿(这个劲儿,这个样,方言)能行不?”
鲁犁不由停下了锯子,他站起,锯子靠腿放着鲁犁挠了挠头。
“奥。”鲁犁瞪大了眼睛奥了一声,“这法子好啊,咋不早说嘛!”
鲁犁一拍脑袋,有点懊恼,这么简单的方法没想到,白忙活半天。
老木匠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挡雨板做大两圈,这样,架子就算倒了,挡雨板比火把长了很多,倒地直接是防雨板砸在地上,火把于是就碰不到地了。
火把碰不到地,于是卡环也就撞不坏了,也不用做坚固的卡环了,火把也不会往里缩了,于是也不用再费事做竹筒撞的结构了。
本来要解决的是两个棘手的大问题,现在,只用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