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页

最重要的是,这些新进入权利中心的官员,识时务,懂得摸索、遵守圣人的规则。

圣人觉得,有一件事,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远在山西的林如海,在又一次忽悠了一把老圣人之后,就神清气爽地继续自己造福一方的大业了。

在办了许多扫盲的学校之后,许多年纪小,还不能干重活儿的孩童,在割完草、放完牛之后,都有机会认几个字。

哪怕他们之中有九成九都没机会参见科举改换门庭,但凭着少年时认的这些字,农闲的时候到城里找活儿干,也能找到清闲还钱多的那种。

再不济,给地主家里做工,定契约的时候,也不用再怕被人骗了,把死契当成活契签了。

那些屡试不第的秀才们,也多了一份体面又能养家糊口的工作,让许多性情迂腐、不懂变通的读书人的家人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毕竟,普通寒门,哪怕是举家供养一个读书人,那也是很吃力的。

若是这人圆滑懂变通,能拉下脸来替人写信、抄书,也算是一份儿不错的经济来源。

但许多人一旦读了书,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愿意与泥腿子为伍,不愿意向铜臭商人低头。

更有一种,明明是靠妻子种地做针线供养的,却还反过来嫌弃妻子粗鄙的。

像最后这一种,林如海虽然招人的时候没有特意撇出,但这种人往往十分傲慢且没有耐心,用不了多久,就会因教学质量不佳而被罢黜。

——机会已经平等的给过他们了,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好好干的,总不能让他们拿着官府的钱去误人子弟吧?

要知道,林如海做这些事情,可都是打着圣人旗号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蒙学扫盲已经步入了正规,林如海便把目光投入到了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和街上随处可见的乞儿身上了。

他情愿自己出钱,仍以圣人的名义,仿前朝流行的“泽幼院”,建立“孤寡院”,照顾孤寡老人;收留乞儿,教会他们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