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威胁来自于诸侯国的争霸,以及边境之扰。皇帝希望各诸侯国能够一起解决这边境之扰,但这是难以实现的……
文庄王看到大殿外的雨也慢慢的停了下来,而他也想好该怎么做了。文庄王知道,文良王与武简王并非真的敢于和庙堂作对,只凭他们这两个诸侯国也难以和庙堂对抗,所以他们需要拉拢更多的诸侯国,也不仅是他文庄王了,也包括国力较为强盛的几个诸侯国。
文良王与武简王首先结盟,然后便直接派出了使节,还是因为国力并不强盛。再者,文庄王也知道这两国使节会胁迫他同意,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依然还是在于国力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各诸侯国的国力在主导着。
大殿外的雨已经停了,文庄王也走出了大殿外,他此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他打算做出拒绝,也是直接做出拒绝,因为在这背后有庙堂的支持。而他也要让两国的使节遵从庙堂之谋,也是因为庙堂之中的皇帝才是天下共主,敢与皇权相对抗,那是扰乱天下之序,各诸侯国可以结盟共同来讨伐,他就可以举起这讨伐的大旗。
文庄王也想明白了他手中握有的是什么了,这可是更为重要的大旗,是天下的名义,其他诸侯国也不敢轻易做出反抗,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不同国力来做出判断,虽说各诸侯国的国力不同,但也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国力只是一方面的决定因素。
在想到这些后,文庄王觉得他可能真的适合成为一个纵横家,但旁人又是难以看出这一点的。
文庄王再次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改变之前的做法,他不想与两国使节据理力争,也不想在议事堂内去辩驳些什么了,他要亲自去礼仪汇台接见两国使节,也只有他一人去接见两国使节,随后要让两国使节带着王令回去。
对于澹台商而言,自是让他待在宰执府即可。
等这件事完成后,也很难有人知道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他是诸侯王,也不用让别人知道的那么多。既然是王,就应该要让他人敬重,也必须要让他人敬重。
文庄王之后叫来了王宫统领,他让王宫统领亲自去到宰执府,并且传达他的王令。
可以说这是王者之智,王者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