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也受到褒奖的村长和村支书都是红光满面,走路都带风。
钟秀获得官方资助到国外音乐学院进修,是县里乃至市里的骄傲,连学籍都直接被从村里转到了市里最好的学校,当然教育局也发了一笔丰厚的奖学金。县里还给钟父钟母安排了一份清闲合适的工作,连钟家全家的户口都转到了县里,至于房子,县里也大手笔地奖励了一套四居室的楼房。
这可是政绩,不说全国至少在全省内是多大的面子啊。
连省电视台都有大肆报道,本地最大的报纸《南江日报》记者媒体来钟家跑了几趟,又是采访又是拍照的,一水的鲜花赞扬声几乎要将钟家给淹没了。
村里的人都一脸的艳羡,又给钱又给安排工作的,钟家这真是靠女儿飞黄腾达了啊。
连平时重男轻女的人家心里都忍不住犯起了嘀咕,这生个好闺女比生十个儿子还中用。没听钟老头说么,什么都不懂,就知道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花钱,也要供儿女读书,学音乐。
这还是登到报纸上的,钟大山和钟母都是大字不识老实巴交的,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哪里懂得说什么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没有于老师这个音乐方面专业人士擅长呢,最后磕磕绊绊的就说起了平日的家常。
只能说不愧是省级的报刊记者,从钟家人口中提炼出了要点,也正符合主流思想,加上他们也知道上头有意将钟秀树立为钢琴神童音乐天才的典型,甚至是一张名片。
在撰稿的时候自然就大篇幅写贫苦农村家庭出身的少女学习音乐的励志奋斗史。
和真实情况也差不离,事实上采访的记者也是很佩服羡慕钟家,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条件,能支持女儿学钢琴实在不容易,同样也羡慕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富有音乐才华的女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带着全家跨越了阶级。
据闻省决赛结束后,钟秀是第一个被国外音乐学院邀请确定下来的选手。
报纸一登出来后,钟秀的名字在全市几乎无人不知,县里少年宫更是迎来了一波报名上课的新热潮。成千上万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第二个公派出国留学的钟秀。
可想而知,至少这几年县里都会兴起不小的钢琴热。
官方给予每个公派留学的学生家庭都有一笔不菲的补助,此外由于每个学生都还未成年,允许带一位监护人陪同照顾在身边。旁人听闻后,对钟家更加羡慕嫉妒了。这年头连去一趟港台都是扬名的谈资,钟家人什么都不用做还能跟着闺女去美国。
但令人意外的是,钟家经过商量,反而将这个额外的出国名额送给了于老师。
出国对于这个时代的华国百姓来说,都是难以拒绝的事。
别说于静有多激动了,就是她家人都感恩戴德,还特地请钟家人到县城最好的酒楼吃了一顿饭,并再三保证女儿一定会好好照顾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