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钧窑中,也是可以被包窑的,不少公司或者单位为定制礼品,通常会花上十余万元进行包窑,不过这钧窑的制作,如同赌石一下,十窑九不成。
有人花了十几万包了一窑,结果可能一件未成,也有可能其中成了一件,便价值百万,那就赚发了,这也就是传统瓷器的烧制难度。
所以每一次烧窑,对于陈逸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段时间以来,不仅仅只是在文老自己的瓷窑学习,其他的柴烧窑一旦要烧的时候,文老也会带着他前去进行学习,有时候还会拿两三件瓷器插队。
这些瓷窑有的是文老多年的朋友,更有一些负责人,对于文老能够来到他们瓷窑进行参观,这简直就是一种荣幸,在华夏瓷器修复界,文老是最为著名的一位大师,其地位就像是当年紫砂七老中的顾景舟一样。
陈逸和文老一块进入瓷窑厂房里,在窑炉口的两旁,放了很多等待入窑的瓷器,这一个瓷窑是专门烧制釉下彩包括一些釉上釉下混合彩瓷器的地方。
而如果是烧制釉上彩,就必须要先在这里烧制成白釉瓷,然后再于瓷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去往瓷窑红炉进行低温烘烤,这种炉子一般也只能烧制一些低温釉瓷。
文老亲自进入窑炉之中,带着陈逸,拿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瓷器,为陈逸讲解窑炉各个位置的一些好处,以及会出现哪些变化。
在烧制高温瓷器时,都需要将瓷器放入匣钵中烧造,这是一种瓷器陪烧时的置放器具,并会对瓷器坯件起到保护作用,由于封闭性好,会提高瓷器的质量。
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叫做一满二烧三熄火,这可是说概括了柴烧窑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适时熄火,在长达一天的时间中,窑工需要不间断的加柴烧炼,而且要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观测窑膛的温度,凭借经验掌握火候。
在文老的教导下,陈逸再次将一件件瓷器装入匣钵,等到体验了一会,完全熟练后,文老继续指挥着陈逸将装好匣钵的一些瓷器,放入指定的位置。
等到整个瓷窑装满之后,文老带着陈逸和所有窑工走出了窑炉,然后用砖块封堵窑口,只留下一个送柴的观察口。
文老这个瓷窑厂中,有着一位他亲自培养出来的把桩师傅,也就是烧窑总指挥,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名叫葛大山。
他从十多岁便开始在文老的瓷窑中当学徒工,到将近二十四五才被文老看中,开始学习烧柴窑,最后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景德镇有很大名气的把桩师傅,甚至于其他的一些柴烧窑在烧制瓷器时,都要找文老说和,请葛大仙前去把桩。
将窑口封好之后,于下午四点钟左右开始烧制,文老坐在旁边,让葛大山带着陈逸加柴,并且向其讲解加柴烧制的一些要点,他也不时的指点两句。
随着不断的添柴,窑口露出了橘红色的火光,看起来十分的耀眼,葛大仙在窑口一边添柴,一边向陈逸讲述着他的一些经验。
这些经验,有些是文老教导的,有些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但是文老让他不做任何保留的交给面前的年轻人,他自然会毫不犹豫的去做,因为正是有文老,才有他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