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样一看就要简练得多了,建春,记住一点,我们这不是代表领导针砭时事,而只是反应现象,最多也就是对现象成因进行有一些分析,不对问题该怎么处理提出意见,内容要真实细致,如果能够做到深刻更好,但是要简单一些,单纯一些,这本刊物受众都是咱们地区的副处级以上干部,他们都比我们有头脑有思想,当然清楚这些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我们就是代表地委给他们一个提醒,仅此而已。”
这几个月下来,张建春已经对这个比自己年轻十来岁的科长心服口服了,让他有些不太明白的是这个家伙除了懂得相当多,啥工作都自来熟外,而且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想法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承认恰到好处。
像这本《丰州社情》陆为民当初提出来他自己要亲自抓这个刊物的编撰工作,张建春还以为这家伙是表面文章,这一拖几个月,陆为民这家伙楞生生硬是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来,把这件事情给捣腾起来了,科里人不够,就到阜头县一个乡镇广播站借了一个据说很招人讨厌的酸记者,再加上一个来实习的小姑娘,居然就开始大模大样的鼓捣起来了,而且还真的给折腾出来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创刊号只有三篇调研文章,一篇是针对全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农村都存在的农村基层乱摊派、乱集资问题进行的一个调查,主要是了解这些摊派和集资的起因来源和基层政权组织在这些工作上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影响。
这篇命题最初并非是综合科这边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土记者带着他们老家的亲戚找来地委信访办反映问题,信访办的人也就简单做了登记就把他们打发走,引起了那位土记者的极大不满,于是在那里吵了起来,陆为民正好从那里走过,也不知道那位记者怎么就知晓了陆为民是夏力行秘书,跑上来一定要让陆为民评个理,这种情况下陆为民也不好一走了之,只好坐下来把这位记者和他的亲戚接待下来,花了两三个小时才算把情况弄清楚。
在了解了现在农村基层为了修路修沟而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强行摊派钱物以及义务工情况相当普遍,而且也引起了不少事情这个情况后,陆为民突然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相当好的话题。
如今本来农业税和统提款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就相当沉重,在加上地方上一方面为了迎合上级要求,一方面也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开始不断增加摊派和集资来完成乡村机耕道的改造,这也激起了本来就为种粮食赚不到钱甚至亏本的农民极大不满,此起彼伏的拒交事件层出不穷,还真有点解放前抗捐抗税的架势,这也成为地方基层上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关键因素。
于是陆为民就把这个现象作为《丰州社情》的创刊号一号题材来做,而调查执笔人也就由科里的老笔杆子董如顺以及那个土记者和到科里实习的大学生小蒲组成采访调查小组来负责。
第四十七章 创刊号
没想到这个土记者还真有些能耐,加上人熟地熟,居然在几个县都有一些知晓情况的熟人,三五两下穿州过县,就把几个县的情况摸了一个大概,董如顺倒不敢轻忽,又带着两人亲自下去摸点了解情况,打着为基层政府反映问题的幌子,就这么吆喝着欺瞒哄骗的把这份调查材料给拿了下来,精炼提纯之后,送到陆为民这里在经过一番加工润色,之后也就成了《丰州社情》创刊号的头版。
不过陆为民也知道这种方式可一不可再,在下边基层政府还不清楚这本《丰州社情》的威力时,他们还不太在意,但是一旦发现这本内刊甚至可能会对他们的乌纱帽产生极大的杀伤力时,他们可能就要防火防盗防记者了。
虽然陆为民不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所有责任都在基层政府,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干部素质偏低,不会做新时期的群众工作,理解上边政策不透彻,执行政策能力低下,导致各种矛盾频发也是事实,他希望《丰州社情》能成为一本真正客观反映基层存在各种问题的事实,而不是责怪于某一方,只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查分析,至于说该怎么来解决处理问题,那不是《丰州社情》的责任。
陆为民把这本创刊号的《丰州社情》仔细通读了一遍,其实这本内刊内容并不多,只有三篇文章,总共也不过一万多字。
除了上面那每一篇外,另外两篇中一篇是针对古庆北部山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成因和分析,还有一篇则是谈双峰县露天电影队现状,古庆山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成因这一篇是张建春亲自执笔写的,而双峰下的露天电影队现状则是陆为民亲自到双峰去花了两个半天进行调查摸底,甚至还抽了一个晚上与电影队一起到乡村放映,感受现实状况,也倾听了电影队负责人和当地基层政府干部对这支电影队的态度和看法。
“我看可以了,走吧,建春,我们先把这本样本送给秘书长审阅一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交付印刷,印数控制一下,不要扩大,宁缩勿扩,避免引起太大反响,我的想法是这第一期创刊号,就只引三十册,主要是满足地委行署和人大、政协工委副厅级以上干部,至于说日后是不是扩大规模覆盖到处级或者副处级干部,这要看秘书长向夏书记汇报之后研究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