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0页

官道无疆[校对版] 瑞根 2725 字 2022-10-27

京里的冬天那才叫愁人,呼吸系统有点儿毛病的人,根本就吃不消,他来昌州两年,觉得这昌州的冬季阴冷是阴冷了一点,但是这空气可还太多了,所以干脆过年他都懒得回京里,把老婆和老婆一家人都接到昌州来,就在这昌州过春节,如果兴致高一点,还可以在蠡泽湖畔去住几晚上,权当疗养了,起码湖畔的湖景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老粟,你不是咱们昌江人,当然觉得现在昌州的空气很不错了,不错,昌州的空气质量要和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城市比,当然没法比,尤其是北方城市,咱们这边本身用煤量就不大,而且江南取暖要么空调,要么就是电暖器这一类的,不像北方供暖那是24小时烧煤。”陆为民摇头,“二十多年前我在昌州读高中,可以说没听说过啥霾不霾的,雾天肯定有,但是就没有谁说雾霾这一说,雾就是雾,咱们昌州紧邻蠡泽湖区,而且市区湖沼和河汊纵横,湿度高,有雾正常,但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雾了,也在一定程度有霾了,有人说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变相体现,也没错,建筑工地多了,发电厂不断扩建煤耗大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废气排放多了,雾和霾就有点儿交织了。”

走上鹤门堰,陆为民觉得自己心境都要好了许多,起码在强劲的河风下,让人的呼吸似乎都要顺畅许多了。

昌州的冬季也不是那么令人愉悦了,雾霾天数明显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很快,陆为民现在还不好说昌州空气质量下降快就都是昌州城市工业发展太快的缘故,但毫无疑问和昌州的工业经济增长迅速肯定多少是有一定关系的。

像这几年昌州承接了东部不少转移过来的产业,比如梅山的陶瓷产业就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了昌州经济增速一大支撑点,但是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就会带来污染,而梅山距离昌州市区不算太远,粉尘灰雾在有风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会有影响。

对梅山陶瓷产业突飞猛进也成了唐天涛的一大政绩亮点,作为昌州市委书记他在丰州搞得风车斗转,但是很多人都说他是沾了张天豪和陆为民的光,是张天豪,尤其是陆为民担任市长时代为丰州的产业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像建材和家电,更是成为丰州产业的支柱,唐天涛来了不过是萧规曹随,并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很有点儿说他是捡了便宜一般,这让唐天涛很不服气。

到昌州之后,昌州城市工业经济板块相对齐全,但是发展均匀,唐天涛便转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东部沿海一些转移产业,麹县的石材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梅山的陶瓷产业更是承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发展更是迅猛,这两个本来在昌州只能算是很一般的郊县这两年也是gd猛增,一跃成为昌州的后起之秀。

应该说唐天涛的策略并无不妥之处,昌州虽然是昌江省会,也是个副省级城市,但是与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相比相差甚远,与宋州的差距都在三倍左右,像南京杭州无锡苏州这些无一不远高于昌州,就连北面的庐州gd也超过昌州接近500亿,这还是这几年昌州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否则差距还会更大。

对像梅山这样大力发展沿海地区已经逐渐开始转移和淘汰的陶瓷产业,省里边也不是没有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是看到梅山的gd这几年都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这些声音都被压了下去。

第一百二十三章 讲政治,顾大局

粟海荃没有说话,他还在琢磨陆为民话语的含义。

混到陆为民这个位置,要说说话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点儿针对性,或者兴之所至的随便说几句,粟海荃觉得不太可能。

昌州这几年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这两年增速已经超过了宋州,当然在经济总量上还相差甚远,没有可比性,但是增速的提速还是让昌州在省委主要领导心目中的印象改变了不少,也给省委主要领导留下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唐天涛的确在搞经济上是有一套的。

连续几任昌州市委班子都没有能把昌州经济搞起来,从汪正熹到莫计成,再到彭海波,一届不如一届,一直到唐天涛开始担任昌州市长时,情况才开始改变,这一点上连粟海荃都要承认。

唐天涛在搞经济上有一手,但是也不可能让陆为民羡慕嫉妒恨,这一点粟海荃还是很清楚的,昌州这点成绩还打不上陆为民的眼,宋州的体量摆在那里,甩开昌州几个身位,根本不是昌州短时间内能企及的,而这一切都是陆为民亲手缔造的。

更何况陆为民现在的身份是省委副书记,无论是谁取得了好的成绩,陆为民都只有高兴满意的份儿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