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瑜没注意身边人变化的神色,专注于报纸内容,看完正式版全部,也没发现需要避着她的事,往下翻,图文并茂起来的特别版,相当引人注目。
边关特别版相比正式内容更活泼生动些,第一版就放着薛瑜最看好的那幅《腊日军民同乐图》。
远景的城墙上是守城将士,下方集市是排成长队的豆粥大锅,里面明显混着一些穿了兵甲的人,正在忙这忙那帮忙,连舀粥的人都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军人,一个是扎着布巾的普通人。
画明显经过了二次创作,但并没有破坏原本的温暖感,反而变得更加切题。
旁边配文写的是当时看到的和问到的相关内容,军民互相感激和帮扶的故事被写得格外动人,有些小的、不起眼的经历薛瑜都不曾听到,但收集了消息的人和最终的撰稿者将它们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完完全全写出了烟火人间的平凡又不平凡的感动。
往后翻,薛瑜一眼看到,那幅她巡边回来的路上让画师专门画的长城内外丰收图。本以为这就是苏禾远阻止她提前看报的原因,下一瞬,挪开的眼睛忽然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字。
……等等,她的名字怎么在报纸的作者署名栏上?
再一看,这版和下一版里用的文章,不是她写的原文,又是什么?!
薛瑜一时愕然,抬头看看苏禾远,又看看许袤,在两人堪称温柔的注视下,脸上有些发烫,又有些别扭。
巡边一场,她提出做边关特别版报纸,其实并不是想做主角。原本的计划里她只需要提供情况概述,让别的文采好的人,来完成文章,像其他文章一样在里面提到“听某某言”就足够了。
而多次修改后的文章,虽然通过了苏禾远的验收,但在薛瑜看来,水平也只是一般,交稿后就猜测大约是重新写过,或者润色完挂两个名字。但最终用上的稿件,连一个字都不曾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