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东野司一种说不出的,淡淡的惆怅感动。
这并不是东野司矫情,而是这作品的的确确给了他这种感受。
就好像听到激昂激励人心的音乐会让人走出失落一样。
《千与千寻》同样也有这样的力量。
天马行空的想象。
那种波澜不惊又举重若轻的缥缈虚无感。
至于为何最后又会让人有种惆怅感动的感受呢?
那或许应该是《千与千寻》中表达的思想吧。
人总是会长大的,在面对那个冒着黑烟,被湿气,欲望笼罩的大浴场‘油屋’这个社会时,是否又能像千寻那般,鼓起勇气,不忘初心呢?
但这毫无疑问又是不可能的。
因为只要处于社会中,人就会被染黑、被取走名字、化作一个符号
这种求而不得的反差感,或许才是让人感到惆怅的最重要原因。
同样,也是刻画千寻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依据。
“我明白了。”
东野司用力地吐了口气。
他要将印象中的千寻给画出来。
那是个短马尾女生,马尾处微卷,碎刘海,看上去不是特别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