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阶段我们不相上下,说明起跑反应、爆发力和核心力量是差不多的,我就算比他差,差得也有限。”
这次他滑得很慢,从出发台、波浪包到小跳台,他模拟高熵的身形姿态,一点点复盘比赛过程。
“真正的差距是从这个坡面逐渐拉开的,他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技巧,所以落地后比我快了一点。”
李长逸停在第一个小跳台下面,跪在冰冻的赛道上,像个侦探一样研究着赛道上的滑痕。
赛道是他昨天刚整修过的,使用压雪机在表面压平压实,表面留下一条条细脊,很像压面机里压出的面条,因此被称作“面条雪”。(雪也分很多种,面条雪、粉雪、粒雪、人造雪、渣雪等。)
相比光滑的雪面,这种条纹状的雪面让滑雪板吃雪更深,有更好的应力。
新压过的面条雪赏心悦目,上面只有两条相近与平行、偶有交叉滑痕。
李长逸对比了两个滑痕,包括每一段路线、每一个落点的吃雪深度,他很快就发现了区别。
高熵的每一个落点吃雪深度都很浅,轻飘飘的几乎没有太大痕迹,但是每一个弯道处吃雪都比自己深1指头有余。
这很不符合逻辑,从唐槐手里的资料看,高熵身高185厘米,体重84千克;李长逸身高182厘米,目前体重72千克,两人差了近20斤。
按照常识,谁体重大,谁落地砸得坑深呀!
为什么李长逸的落地坑反而更明显呢?
还有弯道吃雪的深度,拐弯过程中,滑雪板插得越深,稳定性就越好,但是相应的摩擦力增大,速度就有损失,为什么高熵反而可以在弯道进一步拉大差距呢?
“难不成他的滑雪板比我的好?”
李长逸看着自己手里的这块碳纤维滑雪板陷入了沉思,不是说师父送的这块不好,而是可能还有更高级的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