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迪奥公司的市场调研人员,有足够的精力采集足够细密的数据,不仅一月一统计,而是每天一统计,他们是可以避免这个悲剧的,他们是可以看到‘在洋红色a卖完之前,已经有别的颜色先被卖完了’这个事实的。
凯文阿什顿当年提出‘物联网’的空想时,认为‘未来有没有可能到某一个时代,数据联网芯片足够廉价、廉价到给每一箱口红上都嵌入一个简易芯片,可以跟踪采集这箱口红什么时候被卖完、具体流向什么客户’之类的数据。
物联网当然不只是实现这么简单弱智的一个功能就行的,这只是18年前的古人对物联网最初用途的一个原始构想。但是其背后蕴含的道理,我们今天的人依然可以借鉴。
比如,我们和腾讯争夺经营的互联网内容产业。”
顾莫杰说到这儿,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考虑,究竟拿哪个行业的情况来举例子。
它可以选电影、音乐、游戏,相对而言,游戏最能说明问题,但还不够通俗。犹豫再三,他还是准备用一个腾讯已经开始经营、而初音还没有介入的内容领域,作为切入点举例。
“这样吧,我们用网络文学来举例好了——腾讯已经经营了一个叫做创s的网文网站,咱初音还没经营网文,但是,网文的运作原理、市面行情,我稍微找行家了解过一些。
打个比方,现在市面上作品最红最大卖的网文写手,被圈子里人称为‘中原五白’。中原五白中有些在马化腾建站的时候被挖过去了,他们的作品在各大最好的推荐位上经常可以看见。
那么试问,中原五白的书是最好看的么?不见得,稍微有点品味的读者,大多以‘辣鸡、小白文’嗤之以鼻。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文章,可以发现那些作品都是‘不求在大多数目标付费人群眼中成为10分神作、只求在尽可能多的覆盖人群里达到8分的付费阀值’这种状态的——我们假设在读者心目中达到8分,是导致其是否付费的一个门槛阀值。
好,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什么?中原五白写的书,主角往往定位比较模糊,不描写主角高还是矮,胖还是瘦,最多稍微写一下是帅还是丑,但是绝对不明显。
这样的模糊处理,按说会让每个读者的代入感都不完美,帅的读者觉得主角怎么不帅?怎么不突出主角依靠帅的特性金手指开挂?高的读者也会有同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身高优势把妹求职都有便利,书中主角却没有。
可为什么中原五白还是坚持这么写?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让主角利用高帅开挂,那么矮丑的读者就有大概率弃文,不爽,不给钱。所以,他们并没有试图写一个让任何读者完美的作品,他们只是想写一本‘在任何读者眼里,都像迪奥的洋红色a口红那样,能让人凑合着掏钱’的作品。
一部在1000个人眼里是10分神作、把其余人逼到不爽弃文的作品。和一本在3000个人眼里都是8分干粮的作品,哪个给作者带来的商业利益大?毫无疑问是后者。
再加上他们又能借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快速上升期带来的人口红利,最终搜刮不少财富。因为在每年都有几千万新接触网络文学圈子的中小学生、这些人里面或许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有能力掏钱看正版。这些人此前从来没看过网文,第一次看。对于第一次看的人而言,作品是否创新是不重要的,哪怕再套路再狗血,反正他们原先没看过,就谈不上‘抗药性’。
这一切的因素,导致了内容创作产业在‘前大数据时代’的市场调研思想下,都走上了‘不求让某些人觉得最好,但求让大多数人觉得凑合’的路数。然后源源不断靠赚新进场的小白的人口红利钱,不思进取不死改变。等到小白养成老白了,不甘心看这种囫囵一团和稀泥没个性的作品时,他们只能徒呼‘怎么这个世界又小白了?创s的推荐位怎么都是辣鸡?’但偏偏就是没东西给他们看。
其实,这是数据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的错,也是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表达的重要性的错——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只在1000个人眼里是十分神作的书?而不是写一本在3000个人眼里是8分付费阀值线的数?反正过了8分线,每个人不都是1毛钱一章掏钱看,给你一本你心中的10分神作,你又不会额外打赏,那作者又不傻,囫囵和稀泥弄个‘迪奥的洋红色a’混日子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