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一些历史典故哪怕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也其中一多半。
特别是第一句,在齐太史简。不少学子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最后崔杼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为了将真正的历史写下,太史连死都不怕,也要写进史书,这便是正气。
这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天呐。”
“天地有正气。”
“黄一凡。”
当黄一凡将这一首正气歌写完,香江大学的一众学子却是彻底的呆了。
这得有多大的才华,才能写出如此正气的一首诗。
不,不只是有才华这么简单。
如果没有浩然于一身的正气,又怎能写出天地有正气这样的诗呢。
这会儿,他们看黄一凡的眼神已经变得有一些奇怪。
联想到此前黄一凡在香江大学报上解释的“至诚”,众人内心一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