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但是,作为故事中的主角“伯夷”和“叔齐”他们为什么还说武王分不清是非,其实这与“伯夷”和“叔齐”思想眼界受制有关。他们是商朝某个小国的继承人,他们是忠于商朝的。在周朝要讨伐商朝之时,内心的忠让他们表现出对周朝的厌恶。

当然,如果伯夷与叔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大家都会说他们可恶了,又哪里会夸他们呢。而夸他们的原因,是因为在周朝灭掉商国之后,因为对于商朝的忠,两人竟然不吃周粟,宁愿死也不向周朝效忠,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也因此,虽然伯夷和叔齐有一些愚忠,但他们的忠义精神却流传了几千年。

特别是在国家危亡之时,伯夷和叔齐这种“宁死不吃周粟”的精神更为的难能可贵。

一切都在黄一凡的意料当中,这首采薇歌其实写得一般,虽然黄一凡将这一首诗拿来到这个世界是妥妥的原创,但原创如果表现一般,也并没有多少人欣赏。在黄一凡唱完了这一首采薇歌之后,也只有少部人的学子向黄一凡鼓掌。

黄一凡没有在意,继续开讲。

“采微歌之后,则是楚狂接舆歌。”

不过,也很可惜,楚狂接舆歌其实写得也一般。虽然其中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其实写得也相当经典。但一时之间,众人还并没能够完全的体会这一首诗歌的意思。所以,在黄一凡原创了“楚狂接舆歌”之后,仍是奚奚落落的掌声,显得没精打采。

甚至,当有一些观众欣赏完这两首表现并不出色的歌谣之时,心里却是有一些郁闷,不时与朋友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说道。

“唉,黄一凡的诗词功力怎么下降了,这写的什么诗呀。”

“是呀,是呀,这难道就是我们期待的楚辞?”

“坑呀,别说是楚辞了,我感觉这样的诗比唐诗还不如。”

“我也感觉,除了发现这两首诗加了一个兮字之外,真没有发现这两首诗写得多好。”

“水准大降,水准大降呀,别说比不上昨天的沧浪歌,就是易水歌,大风歌也是严重比不了。”

不少专门只是来欣赏黄一凡诗作的观众,此时却是大为郁闷。他们来这里可不是听什么学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术什么的听得太难受了。动不动就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分析个半小时,哪里有创作诗歌来得刺激人眼球。

之前这一些人本来也对黄一凡的学术讲座没有兴趣,可是,当两堂讲座传出了一首沧浪歌之后,受此影响,一众看客便纷纷来到水木,期待黄一凡的第三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