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一个勋爵后裔,日后可是要继承爵位的。
这样的人,地位崇高,一般县城的县老爷,都不敢怠慢了。
江逸尘就是去府城,知府大人也会以礼相待的。
这是一种地位,一种投资。
苏文庆点头,他也有些担心,不过这话不好说:“我们若是绕路,算了,等会你弄好了,来大哥哥的房间。算了,等会我们收拾好,都过来你这边,咱们再商议一下。”
苏文庆离开,苏雪烟就赶紧开始制作干粮了。
她想了想,没有做什么大饼。
战国以前,交通落后,饮食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旅行,经常能碰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即使腰缠万贯,也没地儿买吃的,没办法,出门时,得带上干粮。这干粮,就在“箪”,就是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小圆筐里装着。
那时候,没有烧饼,没有馒头,更不可能有速冻水饺和速食米线,最耐贮存、最适合携带、也最常见的干粮,就是“糗”。
糗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炒面。
但这是错误的!糗是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锅巴。这锅巴,当时不光能用小麦面加工,还可以用大米、大豆、小米、小豆以及用其他粮食来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搁锅里炒熟,再搁石臼里捣碎,再加水和匀,再揉搓成块,最后再铺开晒干。单看形状,它有点儿像现代社会超市里卖的、女生爱吃的、真空包装的锅巴,但现在的锅巴是油炸的,加工方法跟糗不一样。
至少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战国后期,老百姓出门走远路,身上一般都会挎一个“箪”,箪里装的,一般都是糗。
走路走饿了,打开箪的盖子,掏出一把糗来,蹲在路边捧着吃。光吃糗,味道还是偏寡,最好再来点儿菜,不过菜不方便携带,即使在袍子底下揣棵大白菜,路上也不方便炒来吃,于是退而求其次,蘸卤汁吃,这卤汁用醋调制,里面有盐有酱有姜丝,吃干粮时浇上几勺,能代替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