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南下伐唐

李延庆竭力从脑海中挖取有关淮南之战的记忆,按照后世读过的史书,李延庆依稀记得吴越国站在周朝一边,还出兵相助了周朝,在战争初期发挥了不少作用。

所以李延庆猜测,出使吴越国的使臣,应该是在返回周朝的路上出了点意外,这时候又没有电话,在路上出了意外可没法通知朝廷。

此时周朝使者出使吴越国,是从山东的密州登船,走海路从杭州上岸,路途遥远,此时北方的航海技术又不太行,发生点意外再正常不过了。

“郭荣与你想法倒是一致。”李重进勉强笑了笑:“为父也希望如此,但无论吴越国那边情况究竟如何,郭荣已经决定十一月初一发兵。”

“就不能劝谏一下么?”李延庆问道。

虽说记忆告诉李延庆,历史上吴越国是与周朝同一战壕的盟友,但随着自己的穿越,历史已然发生了变故,这次吴越国也许就站在周朝的对立面

“郭荣决定的事情,五头牛也拉不回。”李重进慨然叹息:“从前他就是这个臭脾气,这时候又正在气头上,哪个敢去劝谏?”

“也罢也罢。”李重进缓缓起身:“我终究是臣子,食君禄受国恩,郭荣要打,我奉陪便是,此番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李重进依然认为,是吴越国临阵叛变。

但十天之后,事实就打了他的脸。

代表周朝出使吴越国的“过海使”康澄,于十月十日带领使团抵达开封,并带来了吴越国的国书。

吴越国国君,周朝敕封的吴越王钱俶,响应周朝皇帝郭荣的诏令,愿意出兵,配合周朝对南唐用兵。

郭荣在拿到吴越国的国书之后,紧紧捏着国书,逐字逐句地确认了书中内容,方才松了一大口气。

天,终究还是站在朕这边。

郭荣欣喜之余,心底却陡然生出愤恨:本来半个月前就该送抵开封的吴越国国书,为何到今日才至?害得朕心忧如焚,害得本该十月二十日出征的大军,不得不推迟十日,害得朕收归淮南的时间,生生晚了十日

此次出使吴越的使臣,尽皆有罪!

郭荣高坐御椅,双手搭于扶手,面色阴沉不明:“你奉命出使吴越,逾时半月有余,你可知罪?”

“陛下,臣也想尽早回返开封,只是海上天气恶劣,连日暴雨,船只难以前行,不得已在海上漂泊半月,方才勉强靠岸,臣恳请陛下开恩。”过海使康澄颤巍巍地跪在地板上,额头磕地,白发散乱,鲜血直流。

康澄的理由十分充足且合情合理,而且还有全船人给他作证,但依旧逃不掉惩处。

郭荣将这十几日受的气,尽皆发泄到了使团身上。

自康澄以下,所有跟着他出使吴越的朝官,尽皆贬为地方闲差。

朝中还有个名为李知损的谏官,八月时曾向政事堂自荐为过海使,未被政事堂选中,恼羞成怒,在公共场合嘲讽政事堂暗箱操作。

此次,李知损被郭荣翻了老账,并且受罚最重,直接被褫夺官身,发配沙门岛充军。

人也罚了,气也消了,吴越国的出兵保证也到位了,郭荣终于决定出兵淮南,日子就定在十一月初一。

十一月初一,郭荣正式任命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也就是征讨淮南的先锋官,从河北抗击契丹前线归来的王彦超为副手,领着三万军队先行南下。

李谷此番当先锋官,并非他多能打仗,他对打仗可谓是一窍不通,他能做先锋官,其实是因为他善于搞工程建设和钱粮调配。

中原半个世纪没和江南开战,通往江南道路、桥梁尽皆年久失修,宿州前线各个府库空空如也,难以承担伐唐大军以及后续的庞大的辎重部队。

李谷领着三万人先行南下,主要任务是修桥铺路、调集各地钱粮,并且要在淮河上搭建一条坚固的浮桥,同时负责守住这条浮桥,以供后续部队渡河。

为此郭荣特意将王彦超从河北调回来,做李谷的副手,实际负责指挥先锋部队。

王彦超这一年多时间一直待在河北,并且帅军成功抵御了契丹对胡卢河的屡次进犯,证明了自己拥有出色的防守能力,并得到郭荣信任。

李谷与王彦超一文一武,统领三万前军,一路修桥搭路,缓慢朝寿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