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无疑是受上天偏爱的那个人,他的起跑线已经是别人羡慕不来的了。再加上这小子也愿意读书,当众做了一首诗,田蜜看康熙的态度对这首诗还是很喜欢的,表面上点头不语,但是脸上却带着欢喜。
老三作为兄弟们当中最有学问的那个人,摇头晃脑地对侄儿这首诗点评了一番。
家里面的老少爷们都鼓掌叫好。
真是太不容易,这个侄儿小小年纪,居然会作诗了。
不是说大家不会做诗,而是做诗对大家来说都有一些难度。为什么几千年的岁月里也就出了李杜王白几个人,包括后来宋元明三朝也有不少经学大家,那些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可是有学问的人不代表一定会作诗。
如果一个人做诗做的特别有灵气,那就证明学问还不赖。
考虑到大家在做诗这方面都没什么灵气,平时也不做诗,而且弘历年纪还小,他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是非常亮眼的了,于是大家都不吝啬夸奖。
这种夸奖大部分是出自真心实意,弘历的感官非常敏锐,看到有人在夸自己立即自豪地仰头挺胸。特别是在几个叔叔说:“不错不错,咱们家也算是后继有人了,比咱们兄弟出息多了。”“咱们兄弟到现在也没有弄懂这个押韵平仄……”
夸他不错有出息还能凑合,如果把这个孩子夸的已经超过叔叔们了,那就有点过分了。
十阿哥端着酒杯坐到了他九哥身边儿,“就算我不喜欢读书,我学问也不好,就算我看不懂圣人之言。但是这一群人也太假了吧,围着夸一小孩子夸,弄得人家再过几十年就会成个圣人一样,这叫捧杀,四哥也不管管。”
老九摇了摇头,“你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几个哪是夸孩子呀,他们那是在讽刺老三呢。老三前一段时间出了一个诗集,写的什么东西啊?狗屁不通。”
“不会吧,老三是正儿八经有学问的,我对他这个人看不上,但是我对他的学问还是看得上的。”
“十弟,他那本诗集写的是不错,但是大部分都是别人润色过的,不管写诗也好做文章也好,润色的那个人水平高,自然能把诗词润成千古名章。三哥的水平是比咱们高,但是正儿八经和那些江南才子们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所以那些肚子里有几两墨水的奴才看他的文章就批评说是狗屁不通,但这是私下里说的,大家明面上还是对他非常吹捧的。”
这一次吃饭和往年一样都是热热闹闹的,但是康熙却有另外一个打算,他想把老四叫到自己跟前,把自己心中的话隐晦的跟这个儿子交代了。
于是吃完饭之后大家都走了,刚出乾清宫没走几步,就有太监冒着雪追了上来。
“四爷,四福晋,娘娘说过年了,要让娇格格跟着您二位回家住几天。东西快收拾好了,您二位请等片刻。”
其他人家一听没有把事放在心上,接着往前走。但是冰天雪地,站在户外等又有些不合适,四阿哥就带着妻儿回到了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