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团留下了两位领导,作为之后厂里的支书和厂长,负责建厂的各项事宜。
当然,不可能只有他们,未来陆陆续续还会调来更多的人,但大部分还是得从当地招聘。
一时间,所有人都活络起来,盼着家里能出一个工人。
新厂长负责第一次的招聘事宜,花了三天时间,他贴出了招聘内容。
一共三个硬性条件,首先得是本地人,有本地户口,下乡到这里的知青也算。
其次,每家只能出一人,这是为了公平起见,无论是男是女都行,但目前一户只能一人。
最后,这人必须识字,上过扫盲班也行,至少能看懂字的意思,也能算数。
三个条件一出,所有人都忙起来了,要选出家里谁进厂,进厂的人还要紧急培训,认识一些字。
这些条件,对知青非常有力,因为他们基本都是一人一户,或者两个知青成亲后,组成一户,比那些人多的家庭,概率大多了。
可与此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别人去是当工人,所以只要条件达标,妥妥能上。
而他们的小身板,可能当不了采矿工人,只能走文书工作。
而这个,是需要自己报名,然后考试录取的。
新厂长在三个硬性条件下,还给出了各个岗位的选择,并附录了一份报名表,让大家根据这个填写自己要报的岗位,每人只有一次机会。
小雷村里的知青们,当然都是要报名的,可报什么岗位,就很关键了。
那些热门的岗位,竞争也激烈,自己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那些冷门的岗位,他们自己都未必知道是做什么的,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