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琰儿的棋品比嫣玉好,这是黛玉默认的事实。

琰儿把棋子捏在掌心玩着,一边还侧过头跟嫣玉说着:“大姐姐,我很喜欢大姐夫的,大姐夫还给我好多好玩的。”

“姐,我就说琰儿不可靠吧!一点小恩小惠就让他说好话了。”黛玉立刻向嫣玉道。

“二姐姐!”琰儿委屈地皱起眉似乎很困惑。

“别听你二姐姐胡说。”嫣玉含笑抚了抚他,心思却莫名飘去了不知何处。

她也便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和穆莨定了亲事,等到明年春后便是披上红妆成了新嫁娘。

待琰儿走后,嫣玉才下了决心告诉黛玉:“其实在几年前,有一次我在外祖母家是见过瑾大表哥的,那时他是送云妹妹去外祖母家小住。我遥遥瞥见了瑾大表哥,倒确似晋青说的所差无几,同你该是很般配。”

黛玉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待惊讶之色褪后才挽着嫣玉:“姐,你怎么不早跟我说?”

嫣玉莞尔:“可不是我一提起史家的人,你就顾左右而言他。如今六礼已过四礼,只待请期定下亲迎之日,你便是史大奶奶了,便是大大方方地说着也无妨。”

“姐,那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黛玉就神秘兮兮地凑到嫣玉耳边,“其实我也见过一次大姐夫。有一次我们跟母亲从外祖母家回来,路上我掀起帘子往外面看,无意中就看见大姐夫和赵先生骑着马走过。我也觉得大姐夫和你当真是天生一对,可见晋青的话是真真确确的,你可以万万放心了。”

嫣玉与穆莨已经见过无数次了,自是知道穆莨是如何的人;不过这般听妹妹说来,嫣玉不由会心一笑:“你说的话,我自是信的。”

黛玉也和嫣玉一道说:“姐姐说的话,我当然也信的。”

第66章

到年关时,府里裁了新的冬裳发放下来;贾敏有意让两个女儿管着事务,年岁给各府的岁礼以及往来节礼便让钱易媳妇直接向姑娘禀汇。

人情往来诸事自是最琐碎的,譬如荣国府贾家和亭山侯府徐家这样的姻亲,再有两个姑娘定亲的准姑爷家,还有各种远亲近友。不过因为有例可循倒不算太费精力。

贾敏听她们姊妹回禀后略一思索,便又吩咐说:“送去金陵李家的礼单再添一对云中雁、两幅貂皮,以谢李大人对琰哥儿的照料。庄家和张家的份礼上添两份如意佩;两位太太是姑娘的大媒,不忘媒妁之恩。”

嫣玉和黛玉就依照贾敏的意思重新誊写了礼单,让钱易媳妇在库房登记好,安排冯管事在年前将年礼送去各府。

再有各府送来的年礼也一一登记在册入库,才取了账簿去向贾敏回禀了。

贾敏靠坐在软榻上慢悠悠地喝着热茶,听着两个女儿声音清脆地说着条理清晰的话,满意的笑意也愈发浓烈:“很好,做得不错。账簿上虽是有旧例可循,不过今年的情形又与往岁都不同,能把年事处理好也要费不少心思了。”

“母亲,好在有钱嬷嬷事无巨细地照看着。”嫣玉说道。

贾敏就赏了钱易媳妇一个月的月钱,再吩咐伺候的婆子在前屋摆了饭,继续与两个女儿说起:“两个姑爷家里的情形都与别家不同,也要多费心思。穆小王爷唯一的亲眷是太后,只是前朝事多,君不管臣家事;穆小王爷年少经历变故,你与他好好过日子便是。”

没想到母亲会突然这般说来,嫣玉愣了下就低着头应下。

黛玉弯弯眉眼,似月牙般洒落皎洁,笑容盎然若春。

“玉儿。”贾敏便唤了她,黛玉才敛起笑意,听母亲谆谆教诲着,“忠靖侯府史家与我们家也是亲戚。你们姊妹同史家的云姐儿熟识,对史家的事情应该也知道得差不多。”

黛玉才点头:“云妹妹也说过的。”

贾敏就只说起:“忠靖侯又新娶了一位继室夫人,那位方氏太太是保龄侯夫人的娘家远房表妹。忠靖侯素来不管后院的事,那位方氏太太名义上是瑾哥儿的母亲;但她出身不显,虽是长辈也只是初入京城的新妇,你只以寻常长辈之礼相待便是。你的正经婆婆是已故的忠靖侯元配夫人,庆都郡主姜氏,那是先皇与先皇后的养女,是先楚王的女儿;当今圣上是先皇后嫡亲的孙子,前朝于此尤为看重,这更是干系到瑾哥儿的未来。瑾哥儿才学博思,是个知礼守矩的好孩子。”

提起史瑾时,贾敏的喜欢满意也更为显露,显然对于这个姑爷更是满意喜欢的。

其实高门大户公卿侯门的继室夫人都难做,尤其是似方氏这般出身小门小户又没有子嗣的继夫人,往往是不受待见的,不过是占着侯夫人身份名头的摆设傀儡罢了。荣国府贾赦之妻邢夫人和宁国府贾珍之妻尤氏夫人都是续弦继室,在府上地位尴尬,可想而知方氏夫人也与她们的身份所差无几。